李 輝
在現代漢語中,“名+名”結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組合結構;它是指名詞與名詞組合在一起,且當中既沒有“的”、“和”等虛詞又無“頓號”、“間隔號”等標點符號的組合體。這種組合結構在句法層面有四種結構類型:一為定中結構,由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定語與修飾語之間主要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二為復指結構,由所指相同的兩部分組成。三為并列結構,由語法地位平等的相連的名詞,組成,整體功能同部分功能一致。四為主謂結構,由主語和謂語兩部分組成,主語在前,謂語在后,用語序和詞類表明其間的陳述關系。“名+名”結構但在語義方面上看,它所蘊涵的語義關系比較復雜,類型繁多;但盡管如此“名+名”結構所表示的語義往往是比較單一,比較容易判斷。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名+名”結構會有兩種語義關系,在理解上容易使人產生歧義。本文就著重考察一下現代漢語中有歧義的“名十名”結構的語義表達情況。
一、具有歧義的“名+名”結構的結構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表動物名詞與表身體部位的名詞組合在一起產生的歧義情況
在結構“名1+名2”中,名1表示動物,而名2表示身體部位,名1與名2在句法層面存在著定中結構關系,但是它的語義理解卻有兩種。例如:豬腦子、狗腿子。豬腦子既可理解為豬身體的一部分,也可理解為一般一種具有貶義意義的慣用語。狗腿子既可理解為狗的腿,這種表示方法主要在一些方言的口語中,也可理解為一般一種具有貶義意義的慣用語。
(二)表動物名詞與表親屬稱謂的名詞組合在一起產生的歧義情況
這種“名+名”結構一般出現在童話作品中,名1表動物,名2是表親屬稱謂的名詞,這種結構也容易產生歧義。例如:狐貍媽媽,在句法層面上既可分析為偏正結構,理解為狐貍的媽媽;也可分析為復指結構,理解為狐貍自己就是媽媽。此外,表動物名詞與表職業名稱的名詞的組合也會產生歧義,例如:狗偵探,在句法層面分析為定中結構,但在語義理解上可理解為狗是偵探,也可理解為表人的一種帶有貶義色彩的慣用語。
(三)表人名名詞與表親屬稱謂的名詞組合在一起產生的歧義情況
在這種“名+名”結構中名1表人名,名2表親屬稱謂,名1與名2在句法層面存在兩種句法結構。例如:李明叔叔,既可分析為定中結構,可理解為李明的叔叔;也可分析為復指結構,理解為李明就是叔叔。但這種“名+名”結構在名1與名2所表的人物性別是相異的情況下時,它的語義是單一的。例如:李強媽媽,李強表男性,媽媽表女性,它的意義就表示李強的媽媽。同理在“名+名”結構中,名1表職務頭銜,名2表親屬稱謂;名1與名2在句法層面存在兩種結構。例如:局長爸爸,既可分析為定中結構,可理解為局長的爸爸;也可分析為復指結構,理解為局長就是爸爸。
(四)“名+名”結構在一些食品飲料、商品的名稱中也會產生一些歧義現象
例如:飲料名稱“咖啡奶茶①”既可分析為定中結構理解為咖啡口味的奶茶,也可分析為并列結構的短語,可理解為咖啡與奶茶的混合飲品。但珍珠奶茶就不會產生歧義。這主要是因為食品在命名時一般會有主料輔料之分。輔料在命名上會在主料之前。珍珠是輔料,所以只能理解為是奶茶這種飲料。李寧運動鞋在句法結構層面分析為定中結構,但既可理解為李寧本人的運動鞋,也可理解為李寧牌的運動鞋。
(五)在“名+名”結構中,還有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現象的組合
在這些組合中名1、名2所表示的名詞都屬同一事物范疇。例如:學校工廠、醫院食堂,名1與名2都表示地點處所,在句法層面上可分析為定中結構,可理解為學校的工廠、學校的醫院;也可分析為并列結構,理解為學校和工廠、學校和醫院。
二、分析有歧義的“名+名”結構所采用的理論方法
語言單位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其中能指具有借自時間的特征:它體現一個長度,這長度只能在一個向度上測定:它是一條線。能指對它所表示的觀念來說,看來是自由選擇的,相反,對使用他的語言深層來說,卻不是自由的而是強制的。所以無論是詞還是短語在言語交際時的使用都是按照線性序列出現的,在句法層面中與前后成分形成不同的結構關系;另一方面詞具有很多不同的概念意義,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概念意義。短語是由詞一級的單位構成的,它在不同的言語交際中也具有不同的意義。因而在考察“名+名”結構的語義時要從多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一方面要在句法層面分析不同的句法結構規則,進一步分析它的語義邏輯關系;另一方面還要在不同的語境中,根據不同的上下文來分析考察它的語義情況。
(一)根據并列成分線性序列理論出現
在這些“名+名”結構中有一些可以在句法層面上分析為并列結構,如:咖啡奶茶、學生家長。盡管在這些結構中名1和名2都表示同一類事物,但這些并列結構的組合出現也是存在著一些規律。語境是與這些并列組合的線性發現順序息息相關的。說話人在選擇并列成分組合時往往先根據話題與自己、聽話者的親疏程度不同而定,先說熟悉程度深,再說程度淺的,以舊帶新。例如;在一般交際場合中咖啡的出現頻率要高與奶茶,因而在咖啡奶茶的線性排列中咖啡在奶茶之前。
(二)運用“的”字進行語義區分
不將這些特殊的“名+名”結構放入句子的上下文語境中,而只是將它們放在句法層面上進行結構分析就會發現只要在它們中間嵌入“的”字,它們不論是定中結構、并列結構還是復指結構,它們的語義情況就會變成單一的。當然其中的并列短語還有復指短語,由于嵌入“的”字,它的句法結構就會發生改變,由原來的并列結構或是復指結構都變成了是中結構,隨之而來,由于句法結構上的變異,使得語義情況變為單一準確。例如:李明叔叔是復指結構,嵌入“的”字,變成“李明的叔叔”,語義單一。還有并列結構的學校工廠、學校醫院、學生家長,嵌入“的”后,變成“學校的工廠、學校的醫院、學生的家長”語義情況單一。另一方面,在定中結構短語中嵌入“的”字,會使產生歧義的結構語義單一,如:豬腦子,嵌入“的”字,變成“豬的腦子”就是指豬身體的一部分。在這里“的”形成一個標記,將“名+名”結構的語義區分開來。石毓智(2000)認為:典型名詞所指是三維物質空間中的一個個離散的個體,它們可以用個體量詞稱數。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劃分三維空間認知域的成員。在定中結構中名1與名2一般有兩種語義關系,一種是領屬關系,一種是屬性關系。標記“的”將“名+名”結構中的邏輯語義關系明顯化,便于區分哪種是領屬關系,哪種是屬性關系。一般嵌入“的”的“名+名”結構中,名1與名2的關系一般是領屬關系。例如:豬的腦子、狐貍的媽媽、李明的叔叔、李寧的運動鞋、學生的家長,在這里名1表對名2的領屬關系,領屬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外在的認為限定的主觀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影響名2的內涵。而屬性關系,是名1對于名2的內涵的一種揭示描寫。如:李寧運動鞋,名1李寧對名2運動鞋進行一種內在品牌的劃定。
(三)根據名詞概念之間的關系來判斷“名+名”結構的句法關系
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詞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詞的詞匯意義中反映客觀事物及其屬性部分就是概念。詞的特征義決定著詞的句法意義和句法功能,或者說詞的特征義在句法中得以實現。同時概念又有內涵和外延之分。概念外延上的對立,必然反映概念內涵特征之間對立關系,這就是內涵特征間的關系,而這些關系最終是為解決詞語在句法上的組合關系問題的。只有確定了什么樣的概念關系,才能進一步分析詞語之間的組合關系。詞語從概念外延方面劃分的關系有:同一關系、上屬關系、下屬關系、交叉關系、全異關系。其中上屬關系,又稱包含關系,指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那么A與B就有上屆關系。全異關系是如果所有A都不是B,那么A與B就有全異關系。它包括矛盾關系和對立關系。對立關系是A、B的外延互相排斥,兩外延之和并不能窮盡領近屬概念的外延C,A、B之和小于C。具有這種外延對立關系的有:同級近義詞、同級反義詞、同級相對詞、異級相對詞。同級詞是指兩個詞項有一個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異級相對詞沒有一個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但屬于一個更大的上位。豬腦子、狗腿子,名1、名2在概念外延上屬于上屆關系,名l與名2主要構成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領屬關系。因而在句法層面上一般分析為定中結構。而咖啡奶茶、學生家長、學習醫院、學校工廠,名1與名2在語義外延上都屬于擁有一個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的同級詞,同級詞之間的誨義關系是并列關系,因此,它們在句法層面上分析為并列結構。
(四)利用語境來區分“名+名”結構的歧義
要想判定跨越句法結構的邏輯歧義要在歧義中解決。情景(境況)語義學(situation semantics)認為“可能世界”的概念也不適用于自然語言的語義分析,它主張把句子的內涵(即意義)看做是有關情景之間的某種關系,而不是從可能世界到真值的涵項。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按進行言語交際放入言語環境。“語境”(Context)這個屬于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出來的。他把語境分為兩類: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景。理解一個詞語項的語義最終要在語境中確定,語境是語義理解的必要參數。
以上就是我對于具有歧義的“名+名”結構在句法層面、語義層面的考察。“名+名”是現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組合結構,對其的研究也非常多,但主要集中在語義單一的“名+名”結構上,學界在名1與名2的特征上,句法結構、語義層面、語用層面都進行深入的研究,但對于一些富有歧義的“名+名”結構的研究還是較為有限,本文力圖運用線性序列結構、定中短語中“的”字的功能、名詞概念理論、情景語義學理論對具有歧義的“名+名”結構進行句法層面和語義層面的解釋說明。□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