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梅 金 艷
有聲語言作為人類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早在產生文字之前即已存在。也就是說,有聲語言比書面語言的歷史久遠。凡正常成人,包括文盲,均會說話,這就肯定了有聲語言的使用范圍更廣泛,影響也很大。目前討論語言規范化問題一般都是指文字而非口語。其實,有聲語言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面講話、電臺播音,以及其他形式的口頭表達,如不合規范要求,就會鬧笑話,甚至出現嚴重錯誤和后果。
電臺在處理文字稿件時,要求“會用耳朵編輯”。為什么這樣說?是因有些文字在紙上看沒問題,一讀出來就會產生歧義。如《解放軍報》上有篇稿子的題目叫“穿草鞋,走步穩”,說明和平時期繼承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的重要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用稿前,編輯即改動了文字,否則,“走步穩”聽眾就容易誤解成“走不穩”了。又如邏輯、語言這兩個并列詞匯,如考慮播出因素,就應改為“邏輯和語言”,最好用“和”,不用連詞“與”,因聽覺上易把與、語混為一個字。再如,“莊則棟打敗了徐寅生,得了冠軍。”若在“打敗了”后喘氣,把它變成表被動的非及物動詞,而徐寅生則得冠軍了,那哪行呢?
播音員的工作很重要,這不僅因為他的表達使文字稿增色,聽起來生動感人,而且他對有聲語言的使用直接涉及內容表達的正誤問題。有人說,播音員只是個傳聲筒,作者、編輯的愛憎即播音員的愛憎,他沒有傾向性。錯了,按常識而言,同樣一句“你真好”的話,既可表達為肯定、贊賞,也可表達為疑問、譏諷的語意。一篇消息或通訊,播出前應視其內容確定基調。即使一篇普通的報道,也得根據當時的背景與要求,體現一定的感情色彩。如國慶節早晨播“報摘”節目,其語調自然屬歡快、興奮一類。因此,特別要求播音員注重話筒前的狀態,絕不能以個人情緒代替黨的政策。即使上班前家里發生了極不愉快的事,也不能把“一肚子氣”帶到工作間,通過電波向外傳一丁點。可見有聲語言絕不能等同于書面語言。
一個人素質如何,不只表現在他寫的文章上,經常是一張嘴便知其高低。在電視里,有的演員在說“婀娜多姿”、“陰霾”等詞時常念錯。語言要規范化,包括寫字、讀音、撰文、播稿,都要規范化。當然,這應當加強統一領導,研究如何處理古與今、雅和俗等關系,如何制定實施的標準與方案。最近以來,電臺、電視臺經常把“說服”讀成“睡服”。記得原來只在“游說”一詞中保留古音“睡”,怎么現在變了?是主持人念錯,還是另有新規定?這就像當年把葉公好龍的“葉”統一改回讀樹葉的“葉”音那樣?總之,要隨時發布信息,有明確說法,不然,中小學語文教師就莫衷一是了。□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