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崴
近日,中國出現大面積低溫、降雪等災害性天氣。災情發生后,人們不僅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不便和損失表示痛惜,更對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災后綜合征”感到憂心忡忡。其中最讓大家懸心的就是物價問題。
必須看到,大災后的物價飛漲,并非僅僅因為天災本身。每逢天災過后,總會有不少不法商人開始打起“發災難財”的如意算盤。他們的存在與活躍,令災區民眾在遭罹天災后,又要承受人禍之苦。中國的且不說,就說外國。中世紀佛羅倫薩大鼠疫后,整個亞平寧半島糧食價格飛漲;今年初北美東部的大雪災,災后汽油和食物價格也大幅飆升,引起廣泛不滿。
“發災難財”的方法無非兩種。一是“巧取”,即利用災區災后百廢待興、各種物資匱乏之機,肆意哄抬各種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的售價。二是“豪奪”,即跑到災區壓價搶購當地農副產品和其他特產。然后,這些不法商人再利用災后相關產品產量銳減、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場現實,利用自己所獲得的資源性壟斷囤貨居奇、抬價銷售,這實際上是掠奪了本應屬于災區民眾的財富。
天災固然造成很大損失,固然會讓物價產生波動,但僅僅是天災所造成的物價上漲,其范圍是有限的,其力度也是有限的。而這類發災區財者所造成的人禍,卻能在更大范圍、更長時間里,給民眾帶來物價上的巨大沖擊。所以,對“人禍”的防范,更應未雨綢繆,搶在這種“二次災害”暴發前扎緊籬笆。▲(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