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華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日本演講時說,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一個強大和繁榮的中國可以成為強化民族國家社會的動力。他的這個判斷體現了奧巴馬總統的政治智慧和為美國長遠利益勇于改革的遠見。自從他就職以來,以多邊合作的姿態領導國際社會,已經為美國打開了更富有生機的外交局面,鞏固了美國領導地位。
在美國的國際地位在奧巴馬總統的領導下不斷上升的時候,美國國內的右翼保守人士也有不同的聲音。就在奧巴馬訪問北京前夕,《華盛頓郵報》刊登了美國兩位知名國際問題專家羅伯特·卡根和丹·布魯蒙索的評論,認為奧巴馬政府對華“戰略保證”政策很可能失敗。他們認為在東亞,中美關系遠非奧巴馬所說的“非零和”關系,容納中國只會加快美國的衰落。
他們的“警告”讓人想起1946年美國駐蘇使館臨時代辦喬治·凱南的著名的“遏制”電報,這份電文對美國走上冷戰的道路起了相當的作用。卡根曾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肯的外交政策顧問,布魯蒙索供職于美國右翼保守智庫企業研究所,他們的文章反映了美國保守勢力的國際觀。
其實,中國不是蘇聯,中國不追求世界霸權,不搞擴張主義;21世紀的世界格局也不再是二戰后的情形,遏制中國只會使美國要解決的問題更復雜,面臨的挑戰更復雜。在朝鮮半島無核化、經貿、美國債市、反恐、新能源、環境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涉及美國戰略利益的問題上,美國都需要中國的積極合作。
這一點,兩人也看到了。他們知道全面“遏制”中國現在行不通,所以倡導搞區域力量平衡,牽制中國。他們提醒奧巴馬在發展對華關系的同時,別忘了給中國樹幾個對手,防止中國在該區域太占支配地位。他們的主張一時似乎讓人放心,但長遠看受損的還是美國。美國曾扶植伊拉克對付伊朗,扶植塔利班對付蘇聯,結果自己的“盟友”卻成了自己最頭痛的敵人。以對抗的思路解決國際矛盾,特別是大國發展相對不平衡的問題,不是有預見的做法。
他們還提到19世紀末美國崛起時,英國識時務地容納美國的崛起,把西半球拱手讓與美國霸權。他們認為英國的做法被20世紀的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但現在面對中國的崛起,他們反對對中國的包容,因為他們很難想象一個“專制”的中國與民主國家美國的聯盟會成功。
這是美國國際關系界的一個廣泛存在的“誤區”,認為差異必然導致沖突甚至戰爭。這種差異可以是社會制度差異、文明體系差異、宗教文化差異、或國力強弱的差異等。他們還沒有“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他們的眼里,美國的外交目標就是像剝竹筍一樣,把每一層次上與自己的不同的對手都改造了或至少是制衡了,才算成功。殊不知這樣的結果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了。這樣沒有了差異,才真正沒有危機感。
此外,他們還擔心奧巴馬太“理想主義”,認為這樣做在與奉行現實主義的中國交往時會損害美國的利益。他們說美中在許多涉及兩國重要利益的領域的合作可以實現雙贏,但說中國在東亞與美國玩的卻是“零和”游戲。
其實,奧巴馬是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今年9月奧巴馬總統在聯大演講時開誠布公地宣示,他“絕不會因為捍衛美國國家利益而道歉”。奧巴馬糾正其前任的單邊主義做法,完全是出于美國長遠利益的現實主義的考慮:奧巴馬還沒有從伊拉克完全撤軍,就已經向阿富汗增兵,現在在考慮再次增兵;奧巴馬上臺后并沒有忽視加強與印度的軍事科技合作;對日本新政府提出的重新談判普天間軍事基地的提議堅決拒絕,寸步不讓;對東亞事務表現出比以往更為積極的介入和參與。奧巴馬上臺后至今對東亞的政策是極為周密和穩妥的,是出于美國長遠利益全面考慮的,兩位美國專家大可不必為奧巴馬太“理想主義”而擔心。▲ (作者是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