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錢學森在美國學有所成,打算回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歷經5年,他才沖破重重阻攔,回到祖國。
1960年,錢學森突然“消失”了。西方一家通訊社斷言:錢學森的“消失”,意味著中國將有重大事情發生。
果然如此。錢學森正奔走在風沙彌漫的大西北,頂著烈日,冒著沙塵暴進行勘測,夜以繼日地忙于導彈試驗的準備工作。
他的行蹤屬絕對機密,連家人也不能告知。有一次,錢學森又“出差”了,一去幾個月沒有音訊。他的妻子蔣英急壞了,跑去問一位國家領導人:“錢學森到哪兒去了?”說完她委屈得哭了。
錢學森到哪里去了?他去了一個當時在地圖上沒有任何標志的地方。
他走下火箭發動機的試驗臺,跳上一輛老式吉普車,沿著一條灰塵飛舞的簡易公路,向大漠進發。
下了車,換上馬,他沿著絲綢古道進入茫茫沙漠。騎一天馬下來,他腰酸腿疼,腳不敢沾地。一路上,“未晚先投店,雞鳴早看天”,住的是雞毛小店。小店里除了床鋪,連桌子都沒有,他便到附近的茶館看書,寫筆記。慢慢地,同行的人都知道錢學森的這一習慣,住下來后,便找茶館。
夏日,火辣辣的陽光照在戈壁灘的沙石上,炎熱灼人,中午氣溫可達40攝氏度。
越過漫漫平沙,依稀可以看見綠色胡楊林。錢學森在大漠中走了許久,很想碰到一個趕駱駝的漢子,或者是一只飛旋在頭頂天空上的雄鷹,或者是一只迷失方向的野兔……但是,那里只有裹挾著沙粒的狂風。
在他的腳下,不規則的鵝卵石鋪就無邊無際的戈壁。戈壁上枯黃的駱駝刺,被烈日炙烤冒著青煙的沙石,寂靜無聲。
夕陽西下,大漠深處,升起一縷炊煙。
就是在這樣寂寥、荒涼的戈壁灘上,經過夜以繼日的辛勤拼搏,錢學森和他的同事們創建了一座震驚中外的、現代化的航天城。
點評:
錢學森以不畏艱難的精神和拼勁,開創了我國的航天事業。他有著嚴謹的科學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優秀的品格。他獻身科學事業,以治學態度的嚴謹,創造性的思維,特別是對人民、對國家高度負責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