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國外出現了一種利用照相原理來代替鉛活字的排版技術,實際上是“西文打字機”加“照相機”。20世紀70年代,國外的印刷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光照排機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而我國的印刷業卻還處在鉛字排版的傳統手工時代。
王選當時是北大的一名老師,也是當時國內研究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的著名專家之一。他決定自主研制出一套中文照排系統。有強烈創新意識的王選決心獨辟蹊徑,跳過前三代機,直接向國外最先進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機發起沖擊。
為了弄清國內外的現狀和發展動向,他廣泛查閱資料,往返于北大和科技研究所之間。為了節省費用,他每次兩角五分錢的公共汽車費都舍不得花,還常常用手抄代替復印。
漢字字形信息量太大成了最大的難題。漢字字模的組合高達100萬個以上,若采用傳統的點陣漢字,儲存量將高達200億位。那些日子,王選滿腦子的漢字橫豎彎鉤,連做夢也盡是筆畫,終于想出了用數學方法計算漢字輪廓曲率的高招。經過幾個月嘔心瀝血的奮斗,他就像一位魔術師那樣,讓龐大的漢字字模減少了五百倍,掃清了研制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最大障礙。
1975年11月,北京召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論證會,王選抱病用計算機向專家們展示了模擬實驗的結果。王選的方案在多數人看來就像“天方夜譚”,有人甚至說這是王選的數學“暢想曲”,是玩數學游戲。王選卻堅定地說:“干!不到長城非好漢。”王選幾乎放棄所有的節假日,努力使方案完善并具體化。
王選帶領著一幫年輕人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他們創造性地采用了許多新方法,照排控制機上的電路板,那些由密密麻麻的集成電路組成的尖端高科技設備,大多是自己制作。
1979年7月,王選研制出第一臺具有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激光照排機樣機,輸出了一張八開報紙的膠片。這張膠片可以直接印刷各種精美的字形、字體、花邊、圖案,美不勝收。
1981年,他們研制出了華光電子排版系統,把激光照排技術推入實踐運用階段。
1985年,新華社第一次采用華光機排出了新聞日刊。1986年,《經濟日報》在華光機支持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報社,并于第二年出版了國內第一張激光照排的報紙,這標志著中國的印刷業進入了“光與電”的新時代。
王選并沒有滿足,他甚至有一種負債感。他動情地說:“國家為激光照排投入了1000萬資金,需要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來回報國家。”他四處奔波,推動北京大學成立了北大方正公司,將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成果推向市場。
目前,全國出版界已有80%的出版單位使用了國產激光照排機。在港、澳、臺地區,已有100多家華人報刊和出版社采用“方正”系統。在全世界幾乎凡有中文出版物的地方,“方正”產品都占有絕對優勢。
點評:
王選以創新精神和辛勤勞動,推動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把中國印刷業帶入到“光與電”的新時代,被人們稱為“當代畢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