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從普通賽事到皇冠賽事,從光彩網球中心到國家網球中心,從金秋九月到十一黃金周,中國在眾人的期許中穩步前行,作為賽事總臨,這六年張軍慧和他的團隊見證著中網從襁褓中茁壯成長,個中酸甜苦楚卻鮮為人知。
如果你曾經歷過“蓮花球場”全天候嘉年華的喧嘩場面,此時你肯定會發出“煙花散盡是寂寞”的感慨。那是在德約科維奇奪冠后的第二天,當記者返回到中網賽場,舉目望去,蕭瑟的秋風中,只有零星的工人在拆除展架、清潔衛生。而當你走到工作區,推進中網賽事總監張軍慧的辦公室,看到好幾家媒體正排隊等候采訪時,又似乎在提醒著你,中網仍在繼續。
“我們的工作才走到了一半”,盡管升級后的中網贏得不少贊許聲,張軍慧卻低調地如是說。走訪中,記者發現,中網公司的每個部門都還在井然有序地忙碌著,做報表和總結。
從普通賽事到皇冠賽事,從光彩網球中心到國家網球中心,從金秋九月到十一黃金周,中網在眾人的期許中穩步前行。作為賽事總監,這六年張軍慧和他的團隊見證著中網從襁褓中茁壯成長,個中酸甜苦楚卻鮮為人知,而采訪中盡管聲音已近沙啞,他依舊輕描淡寫,“真沒俐門想象中這么難?!?/p>
每晚凌晨一兩點睡覺,早上六點左右起床,這就是張軍慧中網期間的生物鐘。由于白天的工作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晚上經常難以入眠。每天的工作量之大,從他一天的行程中可見一斑。7點半舉行安保、交通例行會議,及時處理各部門反饋的情況;接著監控場地的保障情況;8、9點鐘,球員陸續到場,他得指揮安排賽程;然后把票務中心的統計報告告知媒體;遇雨、球員退賽的預案隨時準備著;全天候監督電視大屏、場內信息播報……事無巨細,張軍慧都要親歷親為,“訊息是萬變的,即使賽前把一切都已經規劃好,每天還是有大量需要溝通和協調的事情等著你去做?!?/p>
結緣中網
說到如何與中網結緣,張軍慧用了“機緣巧合”四個字,而從分析他的資歷來看,卻有幾分冥冥之中的注定。張軍慧曾是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培訓部中心主任、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在辦公室工作時還負責組織和策劃了很多頗具影響力的社會活動。而真正與體育沾上邊,還是因為在2001年成功操盤了轟動一時的“張健橫渡英吉利海峽”事件?!翱赡苁钱敃r媒體界做體育活動的人比較少,而我算是有過這方面經歷的,所以選擇了我吧?!?/p>
致于接下如此大型的國際賽事,而且是自己從未涉足的網球領域,張軍慧的勇氣和膽識不容小覷,“我之所以敢來做,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就沒把中網當成一項體育賽事,而是當做一個社會事件來做。一項賽事只是就本體來說,根本做不大,永遠做不成讓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眰髅叫袠I出身的張軍慧從最初就把握住了中網發展的大方向。
除了每年一周左右的中國網球公開賽,中網拉拉秀、中網·網動中國、中網級別聯賽等都是中網打造的品牌項目?!爸芯W的品牌營造其實是多維的、全方位的、長周期的,一個賽事如果只是進行一兩周,還不足于吸引人,不足于融入到參與者的生活當中。”眾所周知,四大滿貫除了歷史悠久、影響力廣外,持續推出的系列活動成為了其忠實粉絲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也是中網所力求做到的。
艱難起步
2004年,中網在涼颼颼的細雨中出發,這也似乎預示了開局不利的慘淡結局,“第五大滿貫”的口號更成為眾人笑談。那也是中網向張軍慧發難的第一年。當年8月底,中網最初舉辦地光彩網球中心才正式交工,而比賽定在9月份的第二周開打,留給張軍慧的是倉促的準備時間?!懊鎸湫碌那驁觯粫r間大家都懵了。公安、交通部門得重新培訓;比賽如何設置;球員如何練球、入場大牌球員的保障工作如何進行;門票的銷售,幾點開場、撤場……”隔行如隔山,張軍慧和中網團隊每次一討論就熬到半夜,溝通成本高、消耗時間長,效率還很低。由于對賽事知之甚少,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場面曾一度混亂。現在回想起當年的摸索之路,張軍慧用了“第一年走得不好”來概括。
經過兩年的磨合,和中網合作的各個環節才慢慢順暢起來。比如球員入住的指定酒店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偉之杰”安保顧問公司等,他們對賽事已經相對熟悉了。今年搬到國家網球中心后,曾經有過參與亞運會、奧運會、世青賽工作的朝陽區政府對中網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讓張軍慧的工作更加順利。
國外取經
網球畢竟是舶來品,在中國要把網球賽事辦好,到國外取經學習也是張軍慧和中網團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觀摩四大滿貫、印第安納維爾斯大師賽、邁阿密大師賽、ATP、WTA總決賽外,美國NBA、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西班牙斗牛比賽等久負盛名的傳統賽事也都給張軍慧很多啟發和借鑒,“觀看斗牛時,你會發現儀式在一個傳統賽事中的重要性,比如斗牛士的出場、全場舉起黃手帕歡慶、獲勝者割下牛耳等;觀看澳網、印第安納維爾斯和邁阿密大師賽、NBA,你會發現他們注重的娛樂性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法網、溫網讓你感受到網球文化的重要性、網球的高貴、對高端人群服務的精致?!?/p>
給張軍慧沖擊最大的是,這些賽事組織者在給他講述細節時無時無刻不流露出他們的驕傲,甚至于“傲慢”。這也是鞭策張軍慧回國后努力工作的源動力。
中網團隊
“對于他們,僅僅用職業素養去評介遠遠不夠。他們愛中網,他們是‘中網人,中網最艱難的時候他們都在,就像家人一樣親切。”主管商務的熊建華、呂品德,競賽球員管理部的陳震,財務經理冉紅,安保部門的李威、競賽部的云川、票務部的楊玉華、總經理助理劉明秋、宣傳部的李立強……張軍慧如數家珍、心存感激地報出他們的名字。迄今為止,中網團隊有40來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隨張軍慧一起打拼過來的。
2007年從WTA爭取到皇冠賽事的舉辦權,同年9月份爭取到ATP500的積分,跟隨參與賽事升級全過程的陳震對張軍慧的領導魄力體會最為深刻?!?007年是很困難的一年,經濟和輿論都面臨很大壓力。很多反饋的意見是,中網這么年輕,先這么做著吧,沒必要在短時間內發展這么快。而張總的眼光很獨到、很有遠瞻性,他抓住了當時網球的整體大盤在變動的機會,下定決心要盡早完成中網升級?!?/p>
中網前兩年,國外團隊在賽事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中方對他們的依賴性很強。張軍慧經常告訴手下,“總有一天,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承擔,每個人都要學著去獨擋一面?!标愓鹁褪窃诓粩喔鷩H組織溝通、交流、碰撞中,在競賽球員管理部門中處理事情來更加游刃有余。
李立強從報社中出來,加入到中網團隊,原因有二,“一是賽事吸引我,二是張總的信任打動了我,讓我覺得跟著他干有奔頭?!?006年,原本的合作伙伴TOM集團退出中網,當年的中網能否順利舉辦還面臨著考驗,李立強就是在那樣的艱難處境中加入到中網行列,負責宣傳和志愿者方面的事務。
“向第五大滿貫邁進,這是中網的奮斗目標和美好愿望,需要全球網球人的認可,這個過程也許要花20年、30年,甚至更長,但只要慢慢積累,總會成功的!”張軍慧對中網的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