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懋貞
壓力看不到,摸不著,但每個身處職場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壓力是工作本身、人際關系、環境因素給我們造成的一種緊張感、緊迫感。壓力過大或者這種緊張感過于持久,則會出現焦慮煩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礙,乃至引起身體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及內臟功能的失調。日常生活中人們接受的任何壓力或傷害都會累及心臟。
壓力與心臟病
工作量大,任務緊,各種指標要完成;論文要撰寫,然而各種事務性工作、會議排滿日程;每個單位都存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下屬對上級授權的誤解,同事之間的競爭,領導方式偏誤引起的工作氛圍不和睦;當你業績突出,被破格擢升時,面臨的問題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能力,懷疑自己是否真正勝任;更多的時候僧多粥少,眼前只有一個升遷名額,偏偏再次旁落,你感到被人忽視的壓抑,對工作目標充滿迷惘……
國外研究還證實,辦公樓環境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壓力,封閉的場所會使人精神緊張、容易疲倦。所以,不少外國職業族選擇在自然環境或空氣流通的平房里辦公。
壓力大引發心臟病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在壓力之下的行為改變。通常壓力大的人喜歡吃不健康的食物,如工作到半夜吃頓夜宵、吃些甜點;緊張、煩惱時吸煙、飲酒自我調適;時間緊,應酬多,缺乏鍛煉等,而這些行為都與心臟病的發生有關。
誰易患心臟病
有時候,在同樣的壓力環境下,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卻會勞逸結合,把壓力調整成動力。有研究認為,這與每個人的人格特性有關。
A型人格最早由兩位美國心臟科醫師Friedman與Rosenman提出,他們認為“匆忙急促”是文明病的一種,表現在行為上是A型人格,而反映在人體則引起血壓上升、心臟收縮增強、肌肉緊繃僵硬,長年累月下來,心臟血管負荷過大,終于產生缺血性心臟病等。為此許多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自我放松、冥想、減壓學習等方法因運而生。
壓力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非常復雜,心臟作為身體的重要臟器,不是簡單的邏輯推理就能說明。當然對于其他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家族心臟病史、飲食習慣、抽煙和飲酒等,都應引起重視。
學習自我減壓
據英國一項經歷12年、針對1萬多名公務員所做的研究表明,由工作壓力引發的生理變化遠比以前想象的要嚴重。研究結果顯示,有兩組承受了更大壓力的被調查者,他們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68%。
遭遇工作壓力時你有兩種選擇:沖上去和退一步。當你義無反顧選擇了“沖上去”,便不斷自我加壓,即使早已不堪重負。選擇“退一步”,則可得“海闊天空”。
面對工作、生活和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壓力,需要我們學會疏解,舒緩緊張的情緒,做到了那么您將首先收獲健康。可以選擇運動、交友、傾談、旅游、閱讀等方法減輕壓力。
(作者每周三、五上午有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