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青
治療痛風,不能僅靠藥物。靠什么呢?靠藥物+非藥物治療手段。最近,歐洲抗風濕聯盟發表的《痛風治療12條建議》特別強調了有關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手段相結合,尤其是患者生活方式改變以及對相關疾病的同時治療。
臨床上,痛風首先表現為痛風性關節炎,若不積極治療,有不少患者可發展為痛風性腎結石、痛風性腎病,直至腎功能衰竭。
病程分三期
痛風性關節炎的自然病程包括三期,分別是無癥狀型高尿酸血癥、急性和間歇發作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持續性關節炎間斷發作伴痛風石形成。早期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多在體檢時發現,此階段若得到醫生的指導,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配合適當的飲食,大部分人可以控制,能避免發展至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如已有一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若不積極治療,80%的患者2年內會有第二次發作。以后更是習慣成自然,發作間歇時間由6個月~2年,縮短到2周~3個月,每次發作的時間也由最初一個關節一周內痊愈,發展到數個關節1周以上甚至1個月以上持續不緩解,最終沒有有效藥物能控制和阻止病情的發展。反復的關節疼痛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甚至造成內臟損害。
分階段治療
痛風的治療在不同階段如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期、間歇期、慢性痛風石形成期,伴或不伴尿酸性結石、痛風性腎病等,治療原則和用藥方法都有所不同,不宜混淆。否則不僅不能及時好轉,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降尿酸藥物分為抑制尿酸生成藥物和促進尿酸排泄藥物,應根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病期、血尿酸和尿尿酸比即尿酸清除率,以及是否有痛風石、腎結石和腎功能狀況等綜合判斷來選擇。在降尿酸藥治療初期可能會誘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醫生應在用藥前及時告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
對已有痛風石形成并關節炎持續發作的患者,降尿酸治療的目標是促進晶體溶解和防止晶體形成,這就需要使血尿酸水平降到低于尿酸單鈉飽和點的水平,以便痛風石從關節滑膜溶解入血并排出體外。此治療需長期、耐心并有預見性,取得患者的配合至關重要。
兼顧其他病
很多痛風患者都有發病危險因素和合并疾病,如吸煙、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等,在選擇用藥時需一并考慮,綜合治療。如應用利尿藥或含利尿劑成分的降壓藥時,易引起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此時若能選擇兼有降血壓和降尿酸功能的藥物,就能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高尿酸血癥合并血脂紊亂的早期患者也同樣。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雖對急性關節炎發作有特效,但因其會增加發病危險因素,因此不作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的首選藥物。
(作者每周五上午有專家門診,每周五下午有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