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美國東部時間1月15日下午,奇跡般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面的美航A-320客機,連同這個全部一百五十多名乘客、機組人員無一遇難的神話,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膾炙人口的熱點。并注定會永載世界航空史冊。
和這一奇跡同樣令人感慨的,是奇跡產生的根源。
如今老飛行員杰斯里·蘇蘭伯格的大名已無人不曉:這位年事已高、曾駕駛過空軍戰機的飛行員依靠過硬的駕駛技術和心理素質,硬是把剛起飛三分鐘的寬體客機平穩迫降在狹窄的水面上,其功力令人嘆服。客機緊急迫降是高難動作,成功先例絕無僅有,迫降水面而機體幾乎毫發無傷,不但需要技術、心理素質,也同樣需要一點點運氣,即使蘇蘭伯格本人再重復一遍也未必能奇跡重演,因此坦率地說,迫降是“不可重復”的。
真正值得感嘆和借鑒的,是蘇蘭伯格的職業素質和責任心。在緊急迫降后他已受了輕傷,但他仍從容地兩次巡視機艙,直到確認所有人都離開后,才最后一個撤退。平安迫降,固然難能可貴,但倘沒有這種職業素質,沒有這樣的責任心,迫降的奇跡,未必就一定能轉化為全體生還的大團圓結局。
飛機雖然是氣密結構,但從空中迫降,損傷難免。在水中漂浮注定難以持久,且任何異動都可能導致平衡喪失,加速其傾覆和沉沒,因此機上乘客的秩序和紀律就至為關鍵,惟有如此方能爭取寶貴的時間。挽救更多的生命。死里逃生,驚魂甫定,腳下飛機隨時沉沒,四周一片汪洋,在這種情況下,趨利避害、畏死求生,可謂人之本能。然而此次飛機迫降,機上原本素不相識的乘客卻能在機組的引導下先婦孺、后男子,有序撤離,正是這份不爭不搶的從容,最終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
此次救援成功的關鍵,還在于河上各類公私船只的及時、主動救援。盡管事出意外,但紛紛趕到迫降飛機邊上的大小船只絲毫沒有慌亂無序,而是不慌不忙地將乘客有序接走。正是他們的鎮定謹慎,延緩了飛機沉沒的速度。最終讓所有人都獲救。
飛機迫降是意外,而在意外中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最有利的反應,卻絕非是什么意外。
老飛行員的忠于職守,乘客們的紳士風度。河上船只的見義勇為,都不是偶然的。在美國,忠于職守、堅守崗位、樂于公益、婦孺先行,這些都是被各種媒介反復倡導、大力提倡的東西,不論嚴肅媒體、報章社論,還是娛樂大片或肥皂劇,在這些方面都毫不含糊。正是這種毫不含糊和潛移默化,才能令如此多的人在突如其來的生死關頭。做出了如出一轍的選擇。
曾幾何時,這些職業準則、道德規范,也是中國上下遵奉的美德,是公私場合提倡的、天經地義的東西。然而近年來,由于某些糊涂、錯誤的觀念,一些人、一些媒體將這些與“自由”、“人性”、“真誠”、“本能”相對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形成“講個性光榮、講公德沒勁”的怪圈,甚至于一名教師是否該對學生負責、一名機長是否該對乘客負責。都成了某些人糾纏不清的事情。哈德遜河上的一幕應該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所謂“自由”并非什么“西方精神”,忠于職守、堅守崗位、樂于公益、婦孺先行,這一切在西方被遵奉推崇,也絕不應被當代中國所舍棄。
不論社會發展到怎樣的階段,有些東西都是不應舍棄的,此次發生在紐約哈德遜河面上的意外和奇跡,再一次給國人提了個醒。
余娟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