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東縣地處湘南東部,南岳衡山東麓,面臨湘水,是開國元帥羅榮桓故里,革命老區。全縣68.85萬人,轄24個鄉鎮,共有225所學校,其中中學45所,小學180所,在編教職員工5189人,其中專任教師4456人。成立于1981年的縣教師進修學校肩負著全縣五千余名教師繼續教育的任務,曾經創造了師訓工作的輝煌。步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中師學歷教育的完成,培訓任務減少,學校師訓工作進入了低迷狀況:一是學校勤雜人員偏多,教學骨干偏少,部分教職員工工作量不足;二是由于教師培訓在寒暑假進行得多,平時開班少,學校的教室、寢室、圖書室等閑置時間多,利用的時間少;三是辦學條件簡陋,陳舊過時的設施多,現代化的設施少。衡東縣是革命老區,財力有限,對進修學校投入不足,因此,學校十多年變化不大,培訓工作舉步維艱,衡東教師進修學校教職員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一、思路決定出路
經過反復調查,多次論證,學校領導一班人認識到要發展學校,關鍵是理順關系,走出體制困境,注入生機,增強活力,精心打造師訓名校,促進教師教育工作發展。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學校提出了科學的發展思路:對上爭取領導重視,加強政策執行力度;對下構建師訓網絡,創新培訓模式;對外尋求部門支持,拓展教育發展平臺;對內改革管理機制,提高培訓實效。真是思路決定出路,在新思路的指引下,學校沿著既定的發展路線,始終朝著奮斗目標不斷奮進,短短幾年,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以雄厚的師資、科學的管理、優良的質量迅速崛起,飲譽衡陽,名動三湘。
二、政策保駕護航
1.主動出擊,營造良好師訓氛圍。
在衡東縣,師訓工作項目的設立,學員的組織,經費的來源等,都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此,中心領導一班人每年兩次專題研究師訓政策,分析全縣教師隊伍現狀,凡是與政策現實要求相符合的,上級有要求的項目,都列入培訓計劃,并于每年全縣教育工作規劃編制完成之前,縣財政預算下達之前分別呈報縣教育局和縣人民政府。同時,中心每年爭取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相關領導到學校視察或現場辦公一到兩次;爭取縣教育局每年專題研究師訓工作會兩次以上;邀請全縣各鄉鎮中心學校校長、縣辦中學主管校長開展一次聯誼活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從上到下支持師訓工作的良好氛圍,切實保證了培訓項目、培訓資金、培訓人員、培訓時間的落實。
2.吃透政策,力爭師訓經費落實。
教育部《關于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縣教育學習與資源中心是隸屬縣人民政府領導,縣教育局主管的正科級事業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辦學實體,行政上受縣人民政府和縣教育局的領導,業務上接受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指導。”“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要以財政拔款為主”,由此,中心領導堅持嘴勤、腿勤、筆勤,經常請示、匯報,形成共識,找準機會。幾次召開“縣委書記辦公會議”、“縣長辦公會議”,將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并將其作為衡東縣基礎教育發展改革和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多方多輪爭取,中心辦學經費由縣財政、縣教育局按時足額劃撥。所有在編在崗人員工資由財政統發。中心建設經費主要由教育局專項撥付。這樣,調動了教師培訓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衡東教師繼續教育事業積極、健康、可持續發展。
3.強力執行,保證師訓政策到位。
根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有關政策和法規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結合衡東縣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我們制定了《衡東縣2003-2007年教師培訓規劃》《衡東縣小學校長提高培訓計劃》《衡東縣新教師培訓計劃》《衡東縣中小學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計劃》《衡東縣中小學教師普通話等級培訓計劃》《衡東縣班主任培訓計劃》《衡東縣非學歷遠程教育培訓計劃》,還制定了《衡東縣中小學教師崗位培訓實施方案》《衡東縣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實施方案》和《衡東縣在職中小學教師提高學歷培訓規劃》。這些培訓實施計劃,確定了各項培訓的目標、內容、形式、時量及考核辦法和一些具體措施。各類計劃經教育局黨委認真研究,均以紅頭文件下發各鄉鎮中心學校和縣直學校,在中心的努力倡導下,縣教育局在師訓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凡應參加有關培訓而拒不參加培訓的教師一律不評先、不評優、不評聘職稱、年終考核不能定稱職以上等級;干部競聘,縣直學校教師調配必須要有關繼續教育合格證或提高學歷培訓畢業證,要有信息技術等級證,普通話等級證,省、市級以上教研成果,否則一票否決。全縣統一在計劃和政策的調度下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培訓工作氛圍,各項培訓工作卓有成效地穩步推進。
三、心動不如行動
思路有了,政策有了,行動立馬跟上。中心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向全縣人民交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1.樹立一面旗子。中心向全體教工明確提出創師訓名校的口號,把中心建成省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力爭創國家級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發展成為衡陽市,乃至湖南省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領頭羊,這樣,旗子一亮,教工精神一振,一種崇高的事業感,一種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一種潛在的自我發展、個性張揚的拼搏精神被激發,奮斗激情被點燃。
2.組建一套班子。中心按照精干、實效的原則,采用競爭上崗制度,選拔聘任思想政治素質高、懂得教育規律、熱愛教育事業、熟悉教師工作、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業務骨干進入領導班子。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十佳校長、特級教師劉美揚同志任中心主任,衡東一中副校長、特級教師顏亞華同志任中心支部書記,領導班子的年輕化、專業化為中心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搭建一個臺子。2005年開始,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按照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的原則,明確而堅決地完成了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電教儀器站的資源整合工作,組建成衡東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教師教育相關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師訓工作如虎添翼,克服了過去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各行其是的狀況,改變了師訓手段技術落后的局面,形成了培訓、教研、教學指導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4.充實一支隊伍。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在全縣教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指導性、示范性作用,是全縣教育教學人才建設基地,是教育創新和發展的動力之源,中心按照少而精、專兼結合、合理流動的原則加強培訓機構的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在原有教師格局中選聘,從一中、二中、歐中等省市示范性中學選調等方法充實了中心師資隊伍,打造出一支學歷高、素質優、能力強,集培訓、教學、教研于一體的新型培訓者隊伍。
5.完善一套設施。中心按照先進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加快了中心的教育教學硬件建設,中心現占地91畝,總建筑面積33097平方米。現有高規格、多媒體教室14間,微格室4間,電子閱覽室2間,學科教師培訓實驗室6間,教育心理實驗室1間,圖書資料室4間。
中心建立了衛星電視接受系統和網站,能與互聯網相連接,并與教育局信息中心和各學校相連通,形成了計算機網絡系統;衛星電視教學系統與各校計算機網絡相連,開通雙向視頻教學系統,能實現網上教學。
中心還建成了百兆以上局域網,帶寬1000m、100m交換到桌面,與CHINANET傳輸網絡連接,網絡出口帶寬10MB,配備了瀏覽、資源存儲等功能的專用服務器及UPS電源,實現了在局域網上存儲和共享教學信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