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仁宣 雷嗣峴
一、 教師健康向上的情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原動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共和國百廢待舉的緊迫性和熱愛新中國的樸素感情,鼓舞著教師們積極求索知識、熱忱傳授知識;粉碎“四人幫”后,國家重知識、重人才的舉措,亮起了教師的希望之光,激起了教師的敬業之情;改革開放中的多元經濟發展、教育創新和新課程改革,引發了教師以崇尚教育事業的價值認識、情感基礎為主軸的多元思想和以“專業化”“專家型”為目標的職業追求。可見教師積極的情感基礎這一重要心理素養是教育事業的源頭活水,是增強教師群體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電磁感應場。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我深深體會到,成就學業和事業的生涯,離不開愛國、愛人民的情感熏陶。在我擔任中學校長的20年生涯中,事業的輝煌,離不開我和教師們之間的深情意重,離不開我們對教育的情有獨鐘、對學校的一片“癡情”。曾記得20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我在因自然條件極差而被稱為桂陽縣的“西北利亞”的農村中學任校長,那時候的教師,月工資是“米發索”(34.5元),住房是“米老鼠窩”(低矮的平房),吃的是“米少紅薯多”,但是我們為粉碎“四人幫”后教育復興的信心和渴求而心系于斯,情系于斯;為高考的恢復而含英咀華,“邃密群科”;為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教育發展而上下求索,開拓創新。憑著對莘莘學子的拳拳摯愛心、殷殷求知情而精心輔導,“一沐三握發”。于是創下了“舂凌江畔高、中考出狀元,雞窩里不斷飛出金鳳凰”的美談佳話。
改革開放初的社會轉型時期,商品經濟引發了人們新的價值觀思考,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引起了一些人的浮躁與彷徨。然而,我們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聞慣了書香而鄙夷于銅臭;“科教興國,舍我其誰”的執著及其理性的思考,堅定著我們矢志教育,安于清貧,兩袖清風的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愛學生、愛教育是一種高尚情懷,是千百萬教育工作者獻青春于教育發展的原動力。
二、情知比翼,德藝雙馨,是教育事業藍天的支撐力
王安石說: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教師的言行應該折射出愛心與知識的光芒、師德與教藝的異彩。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博大的愛,是一種理性的愛,是一種融科學與藝術于一體的愛。
為了這種愛心表達的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多少教育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研究、探索著教育的規律。伴隨著“掃盲”“普五”“普九”的教育發展歷程,我們的課程改革經歷了由重知識傳授,到重智力開發,再到重非智力因素培養,然后到創新個性潛能開發、綜合素養發展的開拓與探索;我們經歷了由只重知識技能、學習結果,到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互動生成,生態課堂的課程觀重構;我們經歷了由視學生為知識容器,到尊重生命自主發展的學生觀變革;我們經歷了由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和資源,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信息化課程,立體開發教育資源的課程建設創新和資源的科學利用……這一切,體現著課程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發展,情感為先、以人為本的教育規律;滲透著我們解放思想求發展的情愫,傾注著我們真誠的教育情結,凝聚著我們對學生的純潔愛心。暮然回首,耳際還回響著我們教育同仁和著經濟建設發展節奏的堅實腳步聲!回響著我們的中小學優秀校長讓一所所學校走出低谷,為全面“普九”而怦然心動的心跳聲!我們學校近十多年來獲省級以上獎勵的課題有“加強心理健康自我修養,促進整體素質自主構建”“中學課堂教學創新的途徑和方法”“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三維目標,促進‘潛能生發展”其等研究成果及其對構建信息化、情境化、生態化課程的積極效應,也就是我們力求以情知比翼齊飛,德藝并舉雙馨,來撐起燦爛陽光下的教育事業一片藍天的小小見證。
三、情感與事業互動,科學與人文并舉,是開創教育事業新輝煌的潛在力
我們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教師的典型形象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當代優秀教師典型形象的總體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以下“四化”,即教師群體“專業化”“專家化”、鐘情教育的“專一化”、教學風格的“個性化”它們已經成為教師形象發展的主要趨勢。也就是學科有專精,研究有專攻,情感有專注,風格有創造個性。現代優秀教師形象是專業素養、學者風范、敬業愛心、創新潛能的融合。其中敬業之情和對事業、對學生的真誠愛心,是人文因素,發揮著動力和價值觀導向功能;其他幾項主要是學力、能力、創造力等因素,也可以說主要是教育科學因素,發揮著教育藝術、能力、智力所具有的支持功能。只有把這“四化”結合起來,力求情感與事業互動,科學與人文并舉,才能充分發掘創造教育事業新輝煌的潛在力。
回顧許多名校幾十年來教師隊伍管理和建設所經歷的“剛性化—人性化—科學+人文化”的總體歷程,我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有利于 “情感與事業互動,科學與人文并舉”的實現。一是學校目標確定的融合化。也就是學校建設總目標包容學校發展、師生成長、教師生存條件改善、人文關懷等方面的目標子項,營造榮辱與共、責任互賴氛圍。二是資源發掘、利用的整合化。要把教師這一動態資源與其他有形和無形的資源有機整合起來,教師的情感促動力、個性創造力、集體智慧力的協同參與,才是保證學校系統功能大于系統各要素功能之和的關鍵。三是活動內容組織的網絡化。各種活動既有獨立性又有系統性,其設計和實施,以教師的親和力發揮為線索,以優化教育教學效益為宗旨。四是文化環境構建和教研氛圍創設的開放化和合作化。既能突出學校、學科特色,又能張揚創造教師個性,發揮情感積極效應。五是教師評價的心理相容化。以建設性評價促心理相容、心心相印。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教育是一種科學,科學的發展在于創新;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求真,求真的前提在于真情。讓我們以真情求真知促教育的創新、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