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坪
課堂教學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解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自主發展的過程。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就是讓學生“說”。這個“說”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提問”或“答問”,而是有其更廣泛的外延,那就是表達和交流:表達自己的體驗、思維、感悟,交流個人或小組探究的所得、所想、所惑等。
一、要讓學生“敢說”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由原來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應當平等對話,要求學生人人參與。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眼神、肯定的語言,調動起群體的掌聲,通過時間的磨合,營建良好的氛圍,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凸顯、個性得到表現、創造性得到彰顯。
課堂上學生發表自己觀點時,教師應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積極的肯定,當學生說不出時,教師可以和藹地說:“不要緊,慢慢想,下次你一定能說的。”當學生說得不太完整時,教師可以幫助他:“不錯,如果你能注意某個地方,那就更完美了。”當學生說錯時,教師應安慰他:“沒關系,你可能在某個方面混淆了或弄錯了,再想想看。”當學生有獨特見解時,更應給予肯定:“真棒,你真肯動腦筋,有新意!”當學生說出可能很“幼稚”或不科學的觀點而引起同學們的哄笑時,教師應當及時肯定并告訴大家,這是他本人所持的態度和觀點,大家應當尊重他。
久而久之,班上就會形成“敢說”的平等氛圍,那些“學困生”和膽小的學生也會逐漸參與進來。
二、要讓學生“多說”
學生是具有社會經驗的個體,他們知道的事物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教師不妨經常在學生面前展露自己的“無知”,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推理、討論、總結等活動,形成對知識的理解,然后再說出來,老師就能發現缺點,進行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在課堂上多“說”,能夠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和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夠因材施教。
一旦學生的思維潛力得到了挖掘,在“說”中往往會閃現出教師難以想象和預感的創新“火花”。在一堂生物課中,教師講“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有學生提出:能不能把控制生成葉綠素的基因轉移到人體基因上,讓人感覺饑餓時站在陽光下就生產出淀粉呢?又如“能不能以癌治癌”“是否有控制細胞分裂的開關存在”,等等,此類的“異想天開”無不體現了學生創造性的萌芽,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并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科學的探究。
三、應該教會學生如何“說”
學生起初可能會說得不完整、不嚴密,甚至于詞不達意,語無倫次,這是正常的,教師要有包容之心,要善于引導。
首先,要教學生把握時機“說”。可要求學生先學會傾聽教師的講課和他人的發言,并及時記下自己的困惑或他人的“漏洞”,自己就能有針對性地說。
其次,要讓學生有準備地說。如化學中的熱點:環境保護、能源問題;生物學中的熱點:克隆轉基因食品等,可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
再次,要教學生理順思路“說”。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思維不清,則語言不明。表達上的不貼切和含糊只能說明思維混亂。”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當學生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才能證明他的思維是清晰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學說”的機會。此時可以發揮“同伴教育”作用,即針對某個問題開展正反辯論。如分組準備,各自說出污染的造成原因與防治、克隆人有利或是有弊等,在“辯”中明確道理,理順思路。
四、針對不同課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說”
新授課時,可采取“課前幾分鐘隨談”的形式,即每次課前由教師指定1到2名學生,讓他們利用3到5分鐘時間,在一種輕松、民主的氛圍中,通過“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課堂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如凱庫勒從夢中提出苯環結構的故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的興趣。
探究課時,可以采取相互交流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表達個人及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或困惑,讓學生領悟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性,還要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養成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小結課時,要放手讓學生總結本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所感,所悟,并提供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展示出來。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體會到到教師的辛苦,從而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新課標要求我們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要我們充分發掘新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那么學生就一定能“在課堂上樂說”,進而“善說”“善思”,從而促進新課改的的順利實施。
(責任編輯:賈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