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目前許多的校本培訓仍以聽專家講座、集體學習課改理論書籍的接受式培訓為主,效果并不十分明顯。我們發現教師們參與校本教研、撰寫教育敘事報告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研訓過程,既是一種參與指導式研訓,又是一種以研究、交流、行動為主體的行動研究式學習。這種方式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了“學習從需要開始,反思從課堂開始,超越從探究中開始”,是一種切合教師教學生活實際的校本研訓模式。
為了搭建一個這樣更適合本校教師的低門檻的研究平臺,我們2007年開始醞釀并推行了教育敘事的校本研究方式,教育敘事研究是以全體教師為校本研究主體,通過對教師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或提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研究分為發現故事、記錄故事、分析故事和反思故事、交流故事幾個環節。
一、發現故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而這些事往往會被我們很快遺忘,我們要求老師隨時記下這些不起眼的事,隨時發現身邊的故事。
二、記錄故事
發現故事后,老師們用不同的方式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一般分為三類:
⒈教學類敘事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次課堂教學或教學片斷敘述出來,并加上自己對本堂課或教學片斷的反思及感悟。
⒉生活類敘事
教師的“敘事”還包括教師本人對課堂教學之外所發生的“生活事件”的敘述,涉及教師管理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敘事”、“管理敘事”,一起構成“生活敘事”。
⒊自傳類敘事
自傳敘事相當于教師的“教育自傳”。除教育行為、教學事件以外,從教師的“教育自傳”中可以了解其教育觀念。老師們以這種說話的方式學會“自我反思”,并經由“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而獲得某種“自我意識”。
短短兩年,我們已經搜集、整理了《春天的思緒》《夏天的悸動》《秋天的遐想》《冬天的憧憬》。一千多篇敘事文章,真實地記錄了教師的教學生活和學生的學習生活。
三、分析反思故事
在積累素材的基礎上,要求教師每個月寫好4篇敘事文,一般說來,教育敘事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但亦可輔之以描寫、議論和抒情。在教育敘事中,敘述和描寫往往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根本目的是通過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教師的反思總是以新的教學理念的眼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通過這種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同樣的錯誤,經過反思,自己才會知道問題出在哪,以后就不會重復出現了,這就達到了教學行為轉變的目的。每篇故事都有老師的感受或對此件事情的教育反思。
四、交流故事
我們分教研組收集敘事故事,然后從中選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在每月定期的交流會上來討論、研究,以及時發現教育教學和學生身上的一些傾向,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通過不斷的研究,我們深切體會到校本研究的臺階低了,教研參與面廣了,教研次數多了,教研的寬度廣了、縱度深了。老師們認為教育敘事研究不僅是教師自身心路歷程的真實反映,同時也是其他教師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礎和對照學習的鏡子。一方面,老師們以講述的方式學會“自我反思”,并經由“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獲得某種“自我意識”,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另一方面,其他老師也可以從敘事報告的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地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分析報告中的問題。這些故事情節能給閱讀的老師身臨其境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對閱讀者的教學觀念與方法的改進影響更具體、更深入。
教育敘事研究可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使其由單純的教學者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對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思路,提升其教育教學水平能起到較強的推動作用。
校本研究是改變學校面貌,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水平,解決學校現存的管理問題和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而教育敘事研究使教師成為校本研究的主體,使教師人人都可參與學校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回到教師手中,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的狀況。
放低培訓的門檻,讓老師們走進自我發展的殿堂,“研討+敘事”的模式,讓教師在教育的藍天下自主發展。生命的精彩在于探索,為了教育的明天,我們已邁出自信的步伐;為了教師的發展,我們任重而道遠;為了學生的成長,我們將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責任編輯:賈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