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衛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農村初中由于條件所限,實驗條件差,更易忽視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學生上了幾年初中,從未摸過實驗儀器,更談不上自己動手做實驗,取而代之的是“黑板實驗”“口頭實驗”,這種違反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扼殺了農村一大批學生的創新天賦。多年來,本人一直在農村初中任教初三化學,致力于農村初中化學教學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明確目的進行演示實驗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化學》(簡稱實驗教科書)加大了實驗的比例,有演示實驗54個。在演示實驗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強化其觀察方法和過程的訓練。比如:緒言課中4個演示實驗是學生初學化學接觸到的,學生會遺漏一些不易覺察的現象,像“鎂帶燃燒”,學生容易觀察到有耀眼的白光,以及產生的白煙,但很少有學生能觀察出“銀白色的鎂帶變成白色粉末”這一現象,這時老師應適時提示一下,把學生注意力引到這一現象中來,并適時告訴學生觀察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細心捕捉各種信息,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精心設計趣味實驗
化學趣味實驗能以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充分利用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趣味實驗的設計常有以下兩種途徑:①簡化或重組演示實驗。如將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改為“變色噴泉”。②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趣味實驗。如介紹濃硫酸的脫水性時增加“黑色面包”實驗。
3.就地取材探尋替代實驗
由于學校條件限制,有些演示實驗無現成的器材和藥品,我想方設法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或替代實驗用化學藥品。這樣既有助于解決實驗儀器、藥品的短缺問題,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節約和環保的意識。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這一實驗無鐘罩,我用大的可口可樂瓶,截去底部,用注水法把容積劃分為五等份,演示效果同樣明顯;“驗證Cl-”這一實驗中無硝酸銀,可用保溫瓶碎片與稀硝酸反應后收集而來;又如,制氫氣實驗無鋅粒,我發動學生剝電池外殼代替。
4.創造條件做好分組實驗
實驗教科書共有10個學生分組實驗,我從未因為條件的制約放棄學生分組實驗。學校儀器較少,我就用有限的儀器,放棄休息時間讓學生分批進行實驗,哪怕一次只有幾人進行,經過十幾輪后,已能讓全體學生都嘗試一遍。由于做一次實驗不容易,老師指導認真細致,學生更是把握機會認真實踐。對一些必須過關的實驗及其操作,例如“粗鹽提純”“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以及“基本實驗操作”等,由于需要準備的儀器較多,征得實驗條件好的初中同意,在新課結束后,為本校學生開放一次實驗室,讓學生們進行專門、系統的實踐操作,事前做好充分準備,對學生實驗操作的全過程加強監督、指導,要求操作規范化、人人動手,并不失時機進行實驗習慣養成教育。
5.選擇指導探究實驗
實驗教科書中編排了33次的“活動與探究”。教師要根據教材中的探究思路認真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農村學生思維潛力較大,創新火花易于點燃,教師應把握這一優勢,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和改進。
例如:(1)如何除去食鹽中的泥土和Ca2+,Mg2+?請設計出方案并制備出較純的氯化鈉;(2)空氣中含少量的CO2,如何測出CO2的體積分值?請設計出方案并加以實驗。對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案,教師不要過早地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要進行啟發誘導,分小組討論,然后再評價方案優劣,評判實驗的技能,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使學生的參與行為規范到化學科的基本要求上來,從中把傳授知識、運用知識、行為教育熔為一體。
6.因地制宜完成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中選編了12個家庭小實驗,這些小實驗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身邊家用器具和藥品完成每個家庭小實驗,密切配合課本所學內容布置學生在家中進行諸如“糖塊溶于水總體積減小”、“鉛筆芯屑打開銹鎖”等,這些小實驗簡單易做,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抽象知識得到驗證,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石蠟中氫、碳元素的檢驗”、 “酸化的雞蛋可入瓶”、“石灰水、醋酸可使各種顏色花蕊變色”等實驗,取材方便,趣味性較強,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在樂中培養了應用知識的能力;“波爾多液制備”的實驗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學以致用,化學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使命感。教師可補充一些實驗,諸如:“廢舊電池綜合利用實驗”、“保溫瓶碎片提取銀的實驗”等使學生了解在“化學家眼里無廢物”的真正含義。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化學的主要手段,對實驗條件較差的農村初中來說尤其要知難而上。重視實驗教學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探究者、發現者,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品嘗成功快樂的同時,大大激發了學化學的興趣,培養了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馮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