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必不可少的內容,更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方向目標。盡管老師們認同這一點,可是并不代表大家都能很好地理解并予以落實,在科學課分課時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我們經常遺憾地看到因為教學目標表述不貼切導致存疑頗多的現象。
本文將舉例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進一步引發大家的思考。
1.教學目標過“大”
案例1:《會“團結”的水》教學設計(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執教:山東省鄒城市×小學 ×老師)
本課目標如下:
1.意識到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水的表面張力現象
問題:
此例中,如果只看教學目標不看課題,看前面兩點時,估計每個人都是如墜云里霧中,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要耐心看到第三點,才知道此課教學大概與水的表面張力有關。顯然,此教學目標過“大”,別人看后不知道具體的目標在哪里。
分析:
沒有區分清楚“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把總體目標直接拿來作為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就無法得到具體的表達。我們不難發現,此例中的前面兩點,幾乎可以放到所有的觀察課和實驗課中,也就是說,這是科學課的“課程目標”之一,它是較抽象的,而不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是“課程目標”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中的體現,也就是說,此例教學目標的每一點都應該圍繞“水的表面張力”具體化。
對策:
加強教學論方面的學習,區分清楚“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如果找不到教學論的專業書籍,可以直接研讀《“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以下簡稱:《課標解讀》)?!墩n標解讀》在第77頁至80頁中,詳細地闡述了“如何理解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2.教學目標太“空”
案例2:《奇妙的指紋》教學設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執教:江西省南昌市×學?!晾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觀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紋圖樣,讓學生認識每個人指紋的獨特性,學習一些觀察與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對自己指紋的觀察,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提出合適的問題。能根據問題,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方案。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研究和實驗中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科學學習中讓學生養成注重事實,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良好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問題:
此例中,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只要與《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對照,我們就會發現,只要能夠與《課標》掛上鉤的,幾乎都用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堂課,能夠實現這么多的教學目標嗎?顯然,此教學目標太“空”,可操作性不大。
分析:
首先,誤以為“課程目標”即“教學目標”,其次是不善于選擇和表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
對策:
一課一得,突出重點,化“虛”為“實”。教學活動有重點,科學態度方面的熏陶也應當圍繞重點活動予以滲透,不要涂“萬金油”。例如,此例中,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年齡特點,可以將“合作學習,認真觀察”定為情感教育點。例如,“在觀察、研究和實驗中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果變成“拓印指紋要相互幫助,觀察指紋要認真并如實記錄”將顯得要實在一些。
3.教學目標走“偏”
案例3:《彈簧和橡皮筋》教學設計(湘版,四年級下冊,執教:湖南湘潭雨湖區×學校×老師)
教學目標
1.玩過彈簧和橡皮筋之后,能表示它們形狀的變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認識彈力;能正確使用測力計測量的大小并做好記錄,通過統計圖表分析數據能發現彈簧伸長的規律并據此制作簡易測力計。
2.樂于探究彈力的奧秘,體驗到科學就在身邊。
3.知道彈簧變形后力圖恢復原來形狀所產生的力是彈力,知道使用測力計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知道在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長并且是有規律的。
教學重點:
認識彈力,發現彈簧伸長的規律,能正確使用測力計。
教學難點:
發現彈簧伸長的規律。
問題:
此例中,執教者第一次的教學是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來設計的,其教學目標也很好地達成了,后來教學另一個平行班時,考慮到那個班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強,執教者便大膽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將原來教材中最后的活動“制作簡易測力計”提前進行,變“先教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后制作測力計”為“先制作測力計從中發現規律后歸納出使用方法”,試圖突出“做中學”的理念。
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此例中,當學情發生變化、教學活動的支撐點發生變化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都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否則,教學目標就走“偏”了?!安缓侠淼慕虒W目標會使教學活動遭受挫折?!?/p>
教學目標走“偏”的情形主要有兩種:總體目標走“偏”,重點或難點走“偏”(需要說明的是,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是緊緊捆在一起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解決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等于實現了教學的主要目標)。無論是哪種情形,都可能與執教者對教材的把握、對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靈活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有關。
對策:
準確把握教材和《課標》,充分預設學情。教材是依據《課標》編寫的,首先我們應當深入研究教材,準確把握了全套教材的結構和特色之后,再到單元、到課次,只有對教材有了相當深刻的理解之后,對照《課標》,結合全套教材,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含義而不是動輒“大膽處理教材”,動輒“大膽處理教材”或者迷信教材都極易導致教學目標走“偏”。
其次,每個學生和每班學生的學情都不一樣,同一個教學目標,在某個班可能達到,而在另一個班有可能達不到,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一定要有針對性、有靈活性,對學情要進行充分預設,不能簡單照抄、照搬參考書上或他人制定的教學目標。這就是教學目標要貼切,即“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p>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科學的設計和貼切地表述,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自己和他人弄清教學中需要掌握的方向、把握的尺度和注意的問題,進而鍛煉、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落實新課程理念,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做了一些粗淺的分析,但愿本文并非老生常談,我們熱誠地期望能夠引發大家進一步的思考和交流,為我們的科學教育建言獻策。
(責任編輯:馮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