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多家媒體日前呼吁抵制微軟的必應(Bing)搜索引擎,理由是必應“配合中國政府加強互聯網審查”。微軟回應說,搜索中出現的問題是軟件漏洞造成的,打上補丁就可以了。然而一些外媒還是不依不饒。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勉24日對《環球時報》說,所謂“微軟配合互聯網審查”這樣的消息未必真實,對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管理措施進行炒作,借機對發展中國家的言論自由進行攻擊,已經成為一些西方人士和媒體的慣用做法。
《紐約時報》評論版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弗20日發表文章,號召抵制微軟的必應搜索,理由是微軟向中國政府“叩頭”,配合對簡體中文搜索進行“審查”。文章稱,用簡體中文輸入一些敏感詞句,得到的是對中國政府積極的結果;用英文和繁體中文輸入,則得到對中國政府不利的結果。文章因此判斷,一定是微軟“屈服于中國政府壓力,對搜索引擎做了手腳”,“微軟成了中國政府的一個部門”。克里斯托弗呼吁美國民眾抵制必應引擎。
微軟20日晚對《紐約時報》的指責做出回應,表示這種搜索的差異是軟件漏洞造成的,只要打上補丁就可以修復。盡管微軟已做出回應,但很多媒體還是揪住“配合審查”這個話題不放。知名IT網站“Ars Technica”23日稱,微軟的做法同谷歌在中國的做法類似,目的是贏取中國市場。該網站評論說,微軟做法的根源是“中國政府執意審查互聯網”,“總有一天中國會意識到這不是正確做法”。《赫芬頓郵報》網站也轉載克里斯托弗的文章,有讀者評論說,互聯網必須在某種程度上遵守國際準則。“微軟有兩個選擇,要么同中國合作,過濾搜索結果;要么不合作,和中國政府卷入官司。從商業角度,它們不會做不明智的選擇。”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楊勉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很多西方人士和媒體對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管理并不了解。中國對互聯網的管理符合中國國情,我們堅持言論自由,但對淫穢色情、分裂國家等違法內容必須予以打擊,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管理自己的網絡。楊勉說,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情緒化的東西很容易通過網絡被放大,許多西方媒體雖然宣稱自由公正,但其報道也往往隨意、不經考證或具煽動性。因此,所謂“微軟配合中國審查互聯網”這樣的消息未必真實。另外,楊勉認為,“即使真存在這種情況,也無可厚非,因為一個外國企業要進入一個國家發展,那就必須遵守該國的法律,這也是尊重該國國家主權的體現。試想,如果一個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中國公司要進入美國發展,這可能嗎?”▲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美媒攻擊微軟“協助中國網絡審查”
環球時報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