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匡志強
世界大學的鼻祖——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有一個尊稱——“歐洲大學之母”。因為它不僅是11世紀末歐洲出現的第一所大學,而且還是當之無愧的歐洲大學教育的先驅,是其后歐洲許多大學的樣板。1883~1887年,歐洲有五所大學分別舉辦了隆重的校慶(英國愛丁堡大學300周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50周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300周年、德國海德堡大學500周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410周年),五所大學在校慶之際都寫信給博洛尼亞大學,以“女兒”的身份向“母親”表示敬意。
早期的博洛尼亞大學以法律和神學教育為主。15世紀末。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影響該校。一方面,人文學科(如希臘文學、修辭學、詩歌、歷史等)逐漸進入大學課程;另一方面。對世界和人自身的認識促進了大學里的自然科學課程日漸豐富。由于該校學術氛圍寬松。學術思想活躍,它的自然科學研究很快就走在了整個歐洲的前列,吸引了歐洲各地的青年學子來此求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文學家哥白尼。
步入近現代之后,博洛尼亞大學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如“動物電”的發現者伽伐尼、顯微解剖學家馬爾皮基、《玫瑰之名》的作者安伯托·埃柯、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等。
杰出詩人卡爾杜齊是意大利歷史上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06年)。他在博洛尼亞大學執教長達44年。三年后,又一名來自博洛尼亞的學者站到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他就是“無線電之父”馬可尼。馬可尼16歲進入博大就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電磁學研究之中。1895年。馬可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無線電報系統。1909年,馬可尼由于這一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經九百多年的風雨之后。這座“歐洲大學之母”并沒有失去自己的活力,依然煥發著青春的光彩。如今它是意大利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之一,擁有超過10萬名在校生。
自由的堡壘——萊頓大學
萊頓是荷蘭的一個小城。位于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之間,在一般的世界地圖上甚至可能找不到。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萊頓大學也許不如牛津、劍橋那樣赫赫有名,但如果你知道荷蘭的現任女王與前任女王都出自萊頓大學,你一定會對它充滿敬意。萊頓大學出的名人可不少,像17世紀與牛頓齊名的科學巨匠惠更斯、20世紀初的物理學大師洛倫茲,愛因斯坦也曾在此擔任了二十多年的特邀教授,并在這里提出了他對宇宙的看法。
萊頓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它的誕生富有傳奇色彩。
1573年10月,在荷蘭爭取獨立的斗爭中,萊頓城受到了西班牙軍隊的圍困。城內彈盡糧絕,死傷近半,但居民仍誓死抵抗。
戰后,為了表彰萊頓市民為自由而戰、寧死不屈的精神,荷蘭奧倫治親王決定讓萊頓居民選擇:或者免除萊頓城的50年稅收,或者在萊頓設立一所大學。當時荷蘭全國沒有一所大學,許多荷蘭人要到歐洲的其他國家去求學。因此。建立一所自己的大學成了全體荷蘭人民的迫切愿望。萊頓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建校。
1575年2月8日,萊頓大學正式誕生。作為追求自由、解放的象征,該校將自己的校訓定為“自由的堡壘”。
當時。整個歐洲都處在天主教的統治之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萊頓大學卻完全是由市民設立的,在聘任教授時并不在意教師的宗教信仰,而是以無比的魄力和博大的胸懷,吸納了許多不為其他一些大學所容的優秀學者。在羅馬天主教會逼迫伽利略放棄日心說時,萊頓大學卻張開雙臂歡迎他。幾百年來,“容納各種信仰和思想”成為萊頓大學不變的宗旨。
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學——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說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小”,是指它的規模。每年巴黎高師只招收大約200名學生。而全校師生加起來,人數也不過2000名。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學校,卻培養出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菲爾茲獎得主。
巴黎高師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1794年10月30日,國民公會通過法令。在巴黎設立公立師范學?!@是法國第一家師范學校。不過,受當時變化不定的政局影響,該校不久就和許多其他大學一起被關閉了。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掌握政權。他十分重視教育,領導了法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教育改革。1808年,他頒布法令,恢復巴黎師范學校,并將其辦學目標改為培養國立中學師資。1845年改名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從此開始了它的輝煌年代,為法國乃至全世界培養了無數英才。
作為法國最著名的高校之一,無數法國年輕人都以能夠進入巴黎高師為榮。由于它的招生人數太少,而每年報名的卻有幾萬人,競爭非常激烈,因此入學考試的難度居全國各大學校之首。
有意思的是,雖然巴黎高師招收的是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但居然沒有國家學歷證書的授予權。不能給畢業生發放畢業證書。于是,那些好不容易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佼佼者們,在跨進巴黎高師門檻后。前兩年還要到一所綜合性大學去注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后兩年則回到本校,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教師證書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只有通過會考,才能獲得教師資格。
巴黎高師先后為法國貢獻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大作家羅曼·羅蘭,以及因著名作品《存在與虛無》而引起巨大轟動,被視為存在主義代表人物的讓·保羅·薩特。
巴黎高師的理科也是人才輩出。在巴黎高師光榮榜上的10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就有6位物理學獎得主和一位化學獎得主。時至今日,巴黎高師的數學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