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韜
韓志英一臉樸實,笑的很爽朗,言語間頗有幾分男性的豪氣,給人一種干練踏實的感覺。
雖然已經離開農村多年,也住進了城里的電梯房,但她對于農村仍有一種很難用言語表達的特殊情感。
1988年,昆明市呈貢縣倪家營望朔村,韓志英和丈夫就住在一間茅草房里。韓志英父親的一些老戰友見她們一家生活窘困,一直琢磨著怎么樣幫幫她。經幾位老同志實地調查,養魚或許是條出路。很快,韓志英得到了當時云南省老干局釣魚協會的5000元專項扶貧款。一位老同志笑言:“志英,養好了,我們都來你這里釣魚。”由于自己村里沒有適合養魚的池塘,韓志英打算到外村承包,誰曾想,人家的池塘不讓外村人承包。
養魚不成,那就養豬。說干就干,韓志英立即投入。可是,養豬的效益也不理想,一家人開始發愁了,難道真只有種地一條出路?這時,韓志英父親的另外一位在開遠養雞的老戰友又向她伸出了援手,他決定指導韓志英養雞。有了專家指導,韓志英壯著膽子辦起了養雞場。
剛開始,養雞場規模不大,大約養了1500只肉雞。后來,韓志英嘗試著搞起了“循環養殖”,大、中、小雞不斷循環,規模逐漸擴大。在當時,她聘請了開遠養雞場的一位技術人員。為提高這位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她又創造性地以“提成”方式定其薪酬。養雞關鍵在“養”,事無巨細,都需要隨時伺候著,容不得半點閃失。韓志英請來的小工只能做簡單的喂水、喂食等工作,她自己則經常半夜起床,觀察雞的生長情況,遇到病情就及時喂藥。一切步入正軌之后,養雞廠年盈利約20000元。
“挑選雞種很重要,養殖過程中不能粗心大意,一定要精心照料。”說到養雞,韓志英頗有心得。
眼見著韓志英養雞掙了錢,村里的鄉親也紛紛來取經,韓志英總是很熱情地給予指導,教他們如何防治禽病,為他們提供飼料。不知不覺間,村里養雞的人越來越多,鄉親們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從草房搬進了瓦房,又從瓦房搬進了兩三層的小樓房。致富路上,望朔村走在了前列。在村里,韓志英家首先看上電視。她還記得,自己將八頭大豬交到食品公司,然后才去昆明百貨大樓買了一臺松下電視機。現在,那臺電視還在她望朔村的老房子里,據說仍完好無損。
1993年,韓志英當上了村長兼村支書。家里、村里一肩挑,她更加忙碌了。
1995年,她被評為全國勞模,第一次坐飛機參加全國勞模表彰大會。提及這件事,她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當年,農民勞模只有我一個。”
后來,為幫助鄉親們多渠道創收,她帶著鄉親們搞“水澆地”。把村里的山地充分利用起來,修建水溝,引水種植蔬菜。在修建水溝的過程中,她成天在田間地頭督促施工,有一次,她不小心掉進水溝里,小腿被劃了一個口子,血流不止,村里的人立即將她送到了縣人民醫院。至今,那個傷疤仍然很明顯。如今,韓志英已經做了外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照看外孫上學、放學。偶爾,她也會回望朔村走走看看,鄉親們總說:“韓大姐,托你的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