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學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稱21歲和22歲的大學畢業生與同齡的青年農民工的工資分布進行對比,發現都是“千元檔”,青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學畢業生。
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水平,趨同到“千元檔”,顯然不是農民工的工資高了,而是大學生的薪酬低了。一個初中生或者高中生的農民工和一個讀完大學的畢業生。后者比前者增加3到8年的高昂教育投入,同時少得3到5年的打工收入,結果收入一樣多。讀書是否合算,是否有用,這本經濟賬誰都會算。當讀書學習失去了社會動力,不再是人們的向往,不再有自豪感,后果很嚴重。
認清事實是一回事,認知事實又是一回事。中國社科院的《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認清了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同享”“千元檔”的事實,人保部部長尹蔚民沒有否認這個事實,可是對此事實的認知很需要深入討論。尹部長是從農民工工資得到提高和大學生就業難來認知的,這很值得商榷。事實上農民工的工資許多年來很少上漲,“千元檔”也非是金融危機以來“工資上漲”的結果。據報道,春節后95%的農民工已回到城里,而且97%已找到工作,為什么600萬大學生就業,比兩億農民工就業還要難?
這其中雖然有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較高所致,可是也得承認這樣的事實,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從事簡單勞動,在社會分工鏈條的最低端,而且絕大部分在私營企業。大學生為數不少分布在技術密集型崗位,從事相對復雜的勞動,而且很多不是在私營企業。這兩個勞動群體工資趨同在低廉“千元檔”,不得不承認國家對于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佳,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責任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