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春
開發檔案,利用檔案,使古老的檔案煥發生機,讓檔案走出神秘莫測的殿堂,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尤其是近些年,對開發利用這個問題的討論不絕于耳。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檔案開發利用的對象主要是館藏檔案,沒有存貨不行。但現在的情況是,即使有存貨,距離真正的社會化開發與產業化運作仍然相去甚遠。守著一座座金山銀庫卻要到處喊窮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說:現在“檔案資源多表現為一種靜態的、封閉的資源,檔案工作出現了一種高積累、低附加值產出的現象。這在基層檔案工作中表現尤為突出”。無米之炊難,有米之炊也不容易,有個別檔案部門猶如剛剛出道、技術拙劣的廚師,面對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原材料,不知道先上熱菜還是涼菜,不知道是先做油燜蝦仁還是清燉豆角。
創新是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新能力是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是檔案人員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檔案管理中必須高度重視檔案人員創新能力的開發,而提高認識是創新能力開發的前提。
1讓檔案信息成為地方發展的推進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組成部分,是建設檔案事業的法律依據,也是我們做好檔案工作的法律保障。《檔案法》1988年1月1日施行以后,我國的檔案事業就納入依法管理、依法檢查指導的軌道。吳寶康在1996年說:“我是以利用為綱的思想理論的堅持者,甚至可以說我是個‘利用為綱論者。”“利用是目的,利用是主要環節,是中心,是重點。是關鍵,收集、整理、保管等是基礎。”作為利用為綱的論者,他提倡檔案必須利用,通過利用發揮其作用,實現檔案自身的社會價值。2005年4月,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廣東省、市檔案局一起在廣州舉辦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珍品展”,展覽按照時間順序,分唐、元、明、清、民國五部分,收納了來自全國20多個檔案館的202件檔案珍品。其中大部分為各檔案館的“鎮館”之寶并收錄于《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目錄》。是世界記憶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檔案珍品為廣州人了解自己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使廣州市民在觀展過程中,從真實的記載中尋找到濃厚的親切感,更油然而生自豪感,帶領市民熟悉歷史、熟悉廣州。更增強了對廣州的熱愛。
自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這片神奇的土地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怎樣掘開“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寶藏?資料顯示,西部12省區資源豐富,其中僅鈦藏量就占世界的80%以上,釩藏量占全國的90%以上;擁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與風能資源,還擁有生物資源、光熱和地熱資源,以及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攀枝花學院何永斌說:“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是西部跨越式發展中的重要基礎工作,是實現西部新跨越的推進器。檔案工作應當積極主動地為黨政機關決策和各項工作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檔案信息服務,實現觀念作風的根本轉變與自身的跨越。”并認為西部有充足的可持續發展的后勁,競爭實力較為強大,“如攀枝花市僅2001年利用檔案產生經濟效益就達3238.2萬元”。
想讓檔案信息成為地方發展的推進器,必須認識檔案信息資源的使用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爭取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途徑,除了自主開發以外,還可以采取聯合開發,像前面說的廣東檔案局就屬于聯合開發,還有商業性開發與公益性開發等。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開發和利用城市檔案,為本地旅游注入了生機。建水位于云南南部、紅河中游北岸,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唐朝,建水因“建于水邊之城”而得名,有一口口保留完整、繩印深深的古井,現在人們依然用最古老的方法從古井或古池中汲生活用水。古井記載著建水的歷史,印證了建水七個世紀的輝煌與文明。多少關于并的故事從遠古講到當今,依然津津有味。波瀾迭生。云南建水古井數目眾多。造型各異,方井、圓井,八角井(已填埋),單眼井、雙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奇形怪狀,五花八門。井欄全部用巨大的青石圍砌而成,天衣無縫,歷經千百年歲月滄桑,青石井欄上的繩索磨痕深達數寸,有的井欄早已被磨穿,折射出這座古城厚重的歷史。開發利用古井檔案,是縣政府的正確決策,可以極大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從古舊中尋出新滋味,增強人們對名城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意義重大而深遠。
關于檔案的開發和利用,檔案期刊真是做足了文章。特別是近幾年,開發館藏檔案資源為休閑旅游服務的事例越來越多。山西平遙縣檔案局認為,這樣做可以為旅游找到一個新亮點,他們具體做法是:豐富館藏,強化館藏開發。舉辦多種形式的檔案展覽、講座。尋求檔案利用工作新途徑,為咨詢者提供便捷的利用服務,營造旅游休閑的環境。挖掘旅游資源,開發檔案文化產品。江蘇淮安是歷史文化名城,淮揚菜的發源地。在2004年淮安市第三屆美食節上,秘不示人的檔案,成了一大亮點,淮安市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作開發的清官秘檔,憑借美食節這一舞臺,出演了一幕精美、壯麗的戲劇。皇帝的諭旨、御制詩、朱批奏折,以及清代《南北運河圖》等,特別是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時兩份膳單,進一步豐富了淮揚菜的歷史內涵,成為印證淮揚菜最權威的史料,在美食節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另外,上海市檔案館與影視媒體聯手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制作了電視系列專題片《追憶——檔案里的故事》,云南傣族和白族文獻遺產研究與開發利用都值得一說。
什么是檔案?定義大同小異。湖南古城鳳凰之行卻使人們懂得檔案是呈現和證明“存在”的歷史事物。沈從文的《邊城》及其湘西系列作品,雄辯地證明著一個美麗苗鄉的存在和幾個睿智民族融和的事實;南長城與黃絲橋古城眾多的古遺風物。不容置辯地證明了古代封建統治者與少數民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檔案的功能是什么?鳳凰之行可以使人們懂得:檔案最核心的功能是其精深廣博的內蘊激活世人的思維,誘導世人對客觀現實以改造、創新與發展,例如,聰明的鳳凰人仿照老沈《邊城》與湘西系列作品等諸多文化檔案的描述,改造了新舊鳳凰城,創造性地打造了刺激而又悠閑的沱江漂流。還有眾多的基于原作、超越原作、最終回歸原作的旅游項目。
2寂寞中的堅守
檔案人的舞臺是狹小而清冷的,不可能成為主體,更缺少鮮花和掌聲。也不會有多少喝彩。特別是基層檔案部門,條件很差,房子低矮,如伴黃卷青燈。終日面對的是一座岑寂的山,是一條少有人走孤獨的小路,是像蛇一樣纏繞的寂寞,沒有甘心吃苦不辱使命的精神很難長期堅守。枯燥之感來自檔案室閉塞單調的空間與環境,來自缺乏感情色彩的柜架、案卷、目錄、編研資料,以及瑣碎乏味、氣氛嚴肅、節奏松弛的工作過程。《四川檔案》2007年第4期以《寂寞檔案彩色人生》為題報道了達縣檔案局局長姜成相的事跡。姜成相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只是默默地奉獻于他醉心的檔案工作,為達縣檔案事業嘔
心瀝血,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檔案天地》2002年第5期介紹了河北泊頭市檔案局局長劉榮忠,當年市“十佳公務員”劉榮忠榜上有名。默默無聞的檔案人獲此榮譽,這在泊頭還是第一次,文章題目是《寂寞蘭臺也出星》(周保東)。這些人不求聞達,像深山里的勘探隊員,在歲月的坑道里挖掘寶藏,又像擺渡的船工,滿足人們駛向彼岸的渴望。
其實寂寞有何妨。當今世界,熙熙攘攘,人世繁華。可在繁華的遮掩下,無數的手伸向了權、色、名、利,不知上演了多少丑劇,這就是所謂的充實?有人認為:“寂寞并不可怕,寂寞讓我保持清醒的頭腦,讓心靈時刻處在良知照耀之下。在你失落與挫敗之時也能找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在你身心得意與輝煌之時也能辨清權、色、名、利的誘惑。蘭臺人日日與檔案打交道,與文字耳鬢廝磨,與文化共存共榮;是寂寞孕育了知識,孕育了文明與進步。只要我們正確地對待寂寞,充分利用我們守著的檔案資料,真正做到‘近水樓臺先得月,故而就不感到寂寞了。”檔案工作永遠是一項基礎性、服務性工作,不可能走向臺前成為主體,而且遠離權力中心,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分類、裝訂。不管是甘于寂寞還是不甘寂寞。檔案人的目標都是開發檔案和利用檔案,不要讓檔案走進永恒的寂寞。北京順義區檔案局徐福元就是這樣的人,在任主要領導的那幾年里,老徐極具“干什么吆喝什么”說干就干的作風,“人總得干點兒事兒”是他的一句“口頭禪”。他跟大伙兒先后辦了“順義區檔案事業成就展”和“檔案利用成果展”倆展覽,制作了《史頁生輝》與《依法治檔利國利民》兩部電視片。村級建檔指標按市局要求超額完成,就連區里的電視臺、廣播電臺也時不時地傳出“本臺記者從區檔案館了解到”、“據區檔案史料記載”的消息,讓檔案干部們聽著那么親切、那么舒坦。
做事應該有癡迷精神,否則很難成功,徐福元剛到檔案局館時候,衣兜兒里老揣著《檔案法》和《北京市實施(檔案法)辦法》小冊子,不管走到哪兒,抽空就拿出來翻翻,有時碰到熟人、同事,說不準還得給人家念念。古人說:吃得菜根。百事可為。像這樣腳踏實地、和清貧為伴、寂寞里寫出別樣人生的檔案人還有許許多多,山西運城的牛潤虎、北京大興的趙繼誼、四川綿陽的劉衛東、河南項城的田豐、上海市的宋祖泉、浙江麗水的葉榮興等,幾乎每一種檔案期刊都不止一次介紹過這樣的類型。中國史學界有一個傳奇人物,一個“異類”。年過不惑之時,經商獲得極大成功。1996年至2002年間,他個人出資140萬元,從俄羅斯和美國搜集俄國解密檔案1.5萬余件,并組織翻譯、整理、出版,社科院一位蘇聯史專家認為,有了這批檔案。不僅蘇聯史要重新認識、重新書寫,對20世紀世界史和國際關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評價。他就是身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幾個研究所的兼職研究員的沈志華。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糖果實驗”,那些忍住誘惑的孩子。成年后在事業上更易成功。沈志華身兼多職,卻一直是沒有學歷、沒有職稱、沒有單位的“三無人員”。
3網絡時代信息資源開發
網絡環境下檔案工作者應具備什么樣的新思維、新理念,這是我們遇到的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其中如何收集檔案資料資源,處理檔案資料的所屬(著作)權等問題,是檔案信息資源開發面臨的現實問題。前幾個月,《云南檔案》發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蕙名一篇論文,信息量大,作者高屋建瓴,對我國網絡信息檔案資源總體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
論文首先介紹檔案網站。1,各級檔案局(館)網站。介紹自己的機構,資料在線開放等,全國已有400多個。其中做得比較好的,有北京、天津、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省市檔案局網站。2,檔案學網站。目前,我國比較好的檔案學網站主要有:《檔案學通訊》雜志社主辦的“檔案學通訊”網絡版;《檔案管理》雜志社主辦的“檔案界”網站;《中國檔案》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檔案網”;《中國檔案報》主辦的“中國檔案資訊網”:中國檔案學會主辦的“文件與檔案工作者繼續教育園地”等。3,其他類型的檔案網站。如地方性檔案網站、高校檔案網站、專業檔案網站等。其次介紹檔案博客。作者認為國內比較好的檔案博客,有遼寧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彥昌老師2005年5月1日創建的“中國檔案學研究”,是我國最早也是目前最好的檔案專業博客:有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研究生張會超2005年11月12日創建的“蘭臺天地”;有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任漢中教授2006年3月29日創建的“任大叔的博客”,2008年9月6日發表了最后一篇帖文《請到新家做客》,該博客停止更新;還有遼寧大學丁海斌教授的“丁氏花園”。除了以上四個比較著名的檔案專業博客外,一些個人博客中也有許多檔案方面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見。最后介紹檔案網絡論壇。目前,我國比較好的檔案網絡論壇主要有《檔案學通訊》網絡版論壇,為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通訊》創辦,代表高校特色;《檔案界》論壇,為河南省檔案局《檔案管理》雜志社創辦,代表著檔案局館的業務特色;《南京檔案論壇》(南京市檔案局),具有檔案實務特色。
有人分析:“在全球網絡化和檔案館數字化大潮涌動下,我國檔案館出現了兩個動向:數字檔案館‘熱和信息資源共享‘潮。加大力度充分開發利用各類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服務,使社會更加深刻地了解檔案,利用檔案,是檔案工作的當務之急。”還有人說:“我國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思路應該是:利用市場機制,整合全國各檔案館的檔案信息資源,使之成為資源連通、信息共享、產權明晰、服務有償、利益共享的產業鏈。”面對一條又一條讓人頭暈目眩的信息高速公路,何時登程,怎樣起步,這的確是不容回避的。隨著INTERNET的迅速普及,如何運用網絡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挖掘、開發和利用,成為信息資源開發者和信息資源利用者共同關心的問題。都想過河,又都不清楚水的深淺,這個時候,摸著石頭過大概就是最正確的方式了。
不管怎么說,有一條是肯定的,那就是網絡可以使我們方便快捷地獲得更多信息,網絡可以使我們的館藏走出深宅大院,走向民間,獲得更多的人青睞,因為“在網絡環境下,傳統的信息提供及獲取方式將得以改變,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資源以數字方式存儲。通過通信網絡相互鏈接;信息傳遞與交流消除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差異,知識與信息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了全社會的共享”。既是千里眼,又有順風耳,誠如陸機言:“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文賦》)你看這玩意兒好不好。
在當前網絡環境下,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主要途徑是建立檔案數據庫,組成網絡檔案檢索系統,建立相應的檔案信息網站等。以“上海檔案信息網”為例,一級欄目有珍檔薈萃、檔案博覽、申城變遷、滬上機構、上海人物、上海掌故等,并且都下設了各種有關歷史與現實知識的二級欄目。如“珍檔薈萃”下設契約票證、名人手跡、商標廣告、公文布告等二級欄目:“上海人物”下設革命英烈、軍政人物、文體名流、外國僑民等二級欄目:“上海掌故”下設名勝古跡、寺院教堂、大眾傳媒、文娛體育、風味特產、滬語探微等二級欄目。根據《檔案法》的規定,對館藏形成滿30年的檔案要分期分批向社會開放。現代交通工具飛速發展,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網絡技術的全面運用使“地球村”得以形成。有人感覺,那些塵封多年的檔案,從進館之日起,似乎就再也沒有被人翻動過。但我要說:“別拿豆包不當干糧,說不定什么時候,陳年古舊灰頭土臉與你朝夕相伴的檔案就會煥發出驚人的異彩。”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浙西分校中文系來稿日期:200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