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芃子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今天,“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教學工作研討會”在風景如畫的武夷山開幕了。朋友們克服三伏天的酷暑,幾經周折從各地前來與會,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本屆會議是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和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暨南大學出版社、《臺港文學選刊》雜志社協辦,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承辦。會議所在地的東道主福師大文學院的師生和《臺港文學選刊》的朋友,特別是楊際嵐主編和袁勇麟教授,為做好會前的各種籌備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盡心盡職,為大家提供了如此美好的對話平臺。現在我建議,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屆教學工作研討會,是緊接著“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世界華文文學課程高級進修班”之后召開的。這兩個會議的主題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一是請專家來為學員講解剛剛出版的教材;一是由來自各方的學者和高級進修班的學員一起研討教學問題,內容銜接,形式互補。由于專家們在“高級進修班”要講解的內容很多,沒能與學員就講解的問題展開對話,但相關的一些問題,在本次會上將會繼續探討,可以說,研討會是進修班的一種深化和提升。
自2003年11月在徐州師大召開第一屆教學工作研討會以來,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徐州會議上提出的學科命名、學科理念、教材建設等問題,學界同仁已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有的還得到初步的解決。從整個領域的學科化進程看,也有了不少新的成果,學術影響正在日益擴大。正如我前天在“高級進修班”開幕式上的致辭所言:現在國內的人文學界,特別是中國文學所覆蓋的各個文學學科,海外華文文學已“廣為人知”,還進入了國家學術管理高層的視野。據我所知,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中,都有本學術領域的若干項目立項。
事實上,我們對這一領域教學問題的關注和實踐,并非徐州會議之后才開始,早在1991年香港嶺南學院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學中文系在暨南大學召開的“海外華文文學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上,就有學者提出如何進行學科建設問題。十幾年來,在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已有70多間高等院校在本科開設“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課程,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一些大學還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藝學碩士點、博士點設立這方面的專業方向,培養了多名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南京大學等還在中文系一級學科設立了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博士點。所有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海外華文文學的學科建設,必須面對自身的特殊狀況,那就是:從學術和教學的發展上,我們走的是由“上”而“下”而不是傳統學科所走的由“下”而“上”的道路。我國以往各傳統學科的確立,基本的途徑都是先有教材或相關教科書,在本科專業開課,成為本科專業的一門穩定的課程,經長期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學科基礎和條件之后,才得以建立碩士點,直至有高層次、前沿性的學術成果和影響,再申報和建立博士點,培養該領域的高端人才;與此同時,成立各種相應的研究機構,舉辦國內外高層學術會議,逐漸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術圈子。這是過去許多老學科所走的路。然而,我們學科發展的途徑不是這樣,是先由學者倡導,在國內召開全國性/國際性學術研討會,發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界形成一定的影響,然后依托相關學科招收高學位的碩士生、博士生,并召開各種類型的研討會,舉辦講習班和高級進修班,培訓大專院校專業師資,在一些高等院校開出選修課、公修課,直至學科各方面條件相對成熟,為了適應更大范圍的教學需要,才編寫出專業的教材。正是這種由“上”而“下”學科的特殊發展道路,致使時至今日,在各大學中文系本科的二級學科中尚處于“無名”狀態。因此,如何將原先這種“蘑菇型”的狀態轉變為“寶塔型”,為學科的發展建立更為穩固的基礎,就成為我們今天要去面對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國際學科史所提供的經驗:一個學科的成熟,除了有自己的學術隊伍和豐碩的研究成果,有自己的學術組織和專門的刊物以外,還必須自覺進入大學,自覺地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要讓知識從社會進入課堂,又從課堂流向社會,做到課堂與社會互動,相互溝通而實現其人才培養的承傳關系。所以,課堂教育是學科發展的土壤,也是培養人才、使其得以承傳的園地,而教材是課堂的產物,是課堂設置的必備條件,課堂教學離不開教材,為了適應教師課堂教學的需求,教材既要符合課程設置的要求,也是學科成熟和穩定性的表現。所以教材編寫是學科水平的集中表現,它既要說明是學科如何存在、如何發展的過程,也要展現其意義與學理,即作為一個學科的建立的必要性、特殊性和科學性,包括重要的理論問題、區域狀態、文學特色與方法論等問題。
正是從這一基點出發,緣于學科建設的迫切和大學本科教育的需要,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主事,并邀請學界對相關區域熟悉和有研究成果的專家,通力合作,組織編寫出《海外華文文學教程》(一冊)以及與之配套的《海外華文文學讀本》(四冊),并且得到“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的支持,將其作為重點課題立項,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以推動學科的發展。
現在,這套教材已經正式出版了,這是本屆教學工作研討會的一個新的標志性成果。當然,我們深知,任何教材都是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經過眾多學人努力探索和學術積累的結果。學科的建設是漸進、長期的,因而,教材的建設也是動態的。每一個學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成果出現,教材的修訂、更替,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因此,這套教材的編寫和出版,也只是這一學科正在建立的教學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按我國現行的學術管理體制,一個學科的建立即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進入國家社會科學的學術管理體系,在這一體系框架中獲得它的學科“身份”,有獨立的學術位置。也就是說,進入國家教育管理體制,就是在學術上得到國家的承認。
現在,在國家教育部的管理體制中,我們尚處在“達而未達”的狀態,但我們正在進行的各種學科化的工作,就是要尋求這種學科意義上的認可。使這一領域及其有關成果在學術界能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使更多的人意識到其存在的意義和人文價值。為此,我們還必須在原有基礎上更自覺地努力,從各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和促進學科的建設。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重視三十年來學科的理論資源和學術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總結學術經驗,深化學科的基礎理論。學科建立靠的是實力,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積累是實力的核心。一個學科的積累應是多層次、多方面又自成體系,既要形成體現本學科基本特色的知識譜系和學術平臺,又要整合各種研究成果使其能夠構成一個富于本學科特征的宏觀系統。
第二,要有一批從事本學科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以自己的創造性研究成果,獲得學界的普遍認可,并因其成就突出獲得相應的學術地位。
第三,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獲得承認,還要在各大學本科教學上加以推廣。目前開課的學校還不普遍,課程的設置在已開課的各個學校當中發展也很不平衡,還得配合這次教材的出版和使用,大力加以促進。
第四,加強學術交流,不斷擴大學科內部和外部的聯系,主動、自覺與其他學科互動,借鑒多個學科的成果和經驗,以提升自己。
朋友們,我們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學科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已經過去的30年,充滿艱辛,面對未來,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希望!讓我們一起攜手前行!
最后,預祝本屆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二○○九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