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雷 鄒 楠
改革創新的思路和措施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想變化特點,牢固樹立科學管理理念,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把育人任務落到實處。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出生,從社會成長背景看,這些大學生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是開放的一代;從家庭成長背景看,絕大多數出自獨生子女家庭,是個性特征明顯的一代。2009年3月,我們召開教工、學生代表座談會,征求了意見和建議,并分別對330名08級新生、100名教工、100名各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思想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規模迅速擴大,學生素質多樣。按國家規劃,到2010年我國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將達到15%,并將逐步提高這個比例,高等教育實現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1]從對教工的調查問卷來看,認為我院學生綜合素質一般的占到了18.7%。一方面原因是連續幾年的高校擴招、學生規模持續快速擴大、學生素質多樣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學生管理工作量加大、工作難度增強的前提下,在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的工作還有不到位的地方。調查還顯示,學生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提高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消除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突出表現在部分宿舍衛生狀況較差、部分學生的自律意識不強等方面。
2.思想主流積極向上,成長成才愿望強烈。據調查顯示,對生活目標選擇實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肯定的占78.2%;在價值取向中選擇對社會貢獻大小和人格是否高尚的占88.0%;希望擔任學生干部的占79.9%;對大學生活的希望都集中在擁有更多的學術交流、文體活動、專業講座等方面。
3.更加理性務實,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據問卷調查,生活目標選擇賺錢或衣食無憂的占到了11.7%;對最關心的事情選擇就業前景的達到了50.5%;對上大學的目的選擇改變生活環境、提高社會地位或謀求一份穩定且收入高的工作的占到了32.4%。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選擇更加務實、講求實際,比較突出的就是對就業前景的高度關注、對社會地位和收入的熱切期盼。
4.主體意識強,希望平等交流。當前大學生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一方面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在對一些事務的處理上自己的意見能夠得到傾聽和理解;另一方面希望進行平等交流,面對傳統的家長式說教往往產生逆反心理,期盼在一種平等友好的氛圍中與老師交流。
5.競爭壓力加大,心理矛盾增多。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呵護,在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毅力的培養以及人格的塑造方面有欠缺。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的加劇、心理調適能力的差異和不平衡,使部分學生不能應對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據問卷調查,對于希望老師在哪方面提供幫助,有13.2%的同學選擇心理輔導,是僅次于學習方面的選項。說明因學業、生活、就業、感情等方面所帶來的競爭壓力所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適已經不容忽視。
二、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應樹立的理念
1.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就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學生管理工作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育人是教育的第一使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學生工作的終極目標。因此學生工作者要把學生管理工作切實放到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價值目標上來,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出發,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2.牢固樹立教育、管理、服務相結合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務是學生工作的三大主題。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障,服務是拓展。[2]新形勢下,高校需對三者之間的結合方式和它們各自的內涵重新審視和定位。為此,學生工作者要轉變思想觀念,轉換工作職能,要加強服務實踐。學生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管學生”上,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維持秩序上,而應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探索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既對學生嚴格要求,又要善于引導,潛移默化。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同時,要強調規范管理。規范管理靠的是完善的規章制度。鄧小平說:“不好的制度,好人也會干壞事,好的制度,壞人也會干好事。”規范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依靠規范管理來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失誤,贏得廣大學生的肯定和認可。
3.牢固樹立德育首位的理念。德育的政治定位就是德育首位,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德育的教育定位就是德育核心,為其它各教育提供動力、導向和保證作用。[3]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要注重品德、公德、道德教育,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抗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任務落到實處。
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強學生工作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工作干部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對教工的問卷調查顯示,認為專職學生工作人員和班主任隊伍有待加強的方面依次為工作方法、工作責任心、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質。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一是加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輔導員的政治理論、政策水平、業務能力等素質;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和科學的評估機制,充分調動輔導員工作積極性;三是走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路子,增強輔導員崗位的吸引力。要著力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員育人的新機制。在切實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一線教師育人方面的作用。一要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為學生做好表率;二要通過建立兼職班主任制度、精彩課堂活動、優秀教師評比等,充分調動教師育人的積極性;三要發揮黨員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帶動為人師表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努力營造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圍,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加強以學生黨建工作為核心的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根據對各年級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有75.6%的同學對學生黨員隊伍的總體形象感到滿意,認為學生黨員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率作用發揮得好的占79.2%,認為學生黨員與普通同學關系融洽的占86.5%,認為身邊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好的占87.8%。可以看出,還有一定比例的同學對學生黨員的表現尚不認可,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和管理。首先要樹立學生黨建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思想,把學生黨建工作放在學生工作的龍頭地位來抓好抓實;其次要充分利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和教育的機會,注重教育質量和效果,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再次,要重視對入黨后學生黨員的教育引導,時刻嚴格要求,不能放松。
3.結合全面素質教育階段目標,真正把育人任務落到實處。高校的教育任務是培養社會適應性強的高素質人才。要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普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各年級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標:一年級對新生重點抓基礎教育、適應性教育、品德行為教育和養成教育;二年級對學生重點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成才教育;三年級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就業與創業教育;四年級對學生進行考研指導服務、就業指導服務,促進學生就業。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者要牢固確立學生至上、質量至上和服務至上理念,并把學生管理創新理念自覺運用到學生教育活動中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工隊伍的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成人成才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高校學生的培養質量。
4.思想教育活動要努力體現專業特色,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并擴大活動參與面。調查顯示,學生對學院的期待和要求集中表現為:希望增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專業技能;希望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擴大學生參與的范圍。可見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重在實踐,要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要堅持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服務社會與雙向受益相結合,大力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或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這些活動時,要注意與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對于大學生來說,提高全體畢業生的就業率,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以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面對生活、面對社會,都是比較實際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學生工作人員一要實施畢業生就業工程,幫助大學生就業。二要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實際問題。要積極探索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堅持做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進一步完善校內勤工助學體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調適和引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5.加強學院文化建設,不斷強化學院文化的育人功能。文化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按照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繼承傳統、弘揚精神的原則,在學校文化建設的框架內建設具有特色的學院文化。一要培育學院文化精神,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領文化主陣地。二要大力開展高品位、高層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三要發揮院風、院訓在學生思想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四是學生工作要創品牌、創精品、創專業特色,注重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李宏.樹立新理念,開拓新途徑——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之我見[J].長春醫學,2006(3).
[2][3]田建國.以人為本與全面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