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各地也紛紛出臺各種舉措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然而網絡上的一篇被就業熱帖將就業率的真實性與就業難的現實性擺在了桌面上,“被就業”被調侃為繼“被自殺”之后的又一被動句式網絡新詞。
調侃的背后是“被就業”掩蓋下的尷尬就業率,然而在這場被就業的窘境下,誰才是最尷尬的對象:大學生、企業、政府、統計部門,還是全社會?……
“被就業”
不是個別現象
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統計就業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畢業生“被就業”,即學校要求沒就業的畢業生自己隨便找個章蓋在協議書上證明自己就業;包括個別“被瞞著就業”的情況,即畢業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經就業了。
《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簽的就業協議書?注水的就業率!》一文發表在7月12日天涯論壇里,作者“醬里合醬”說道:“我就業啦,就業啦,太興奮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的!”
據作者講述,他在某市人才中心辦理檔案關系轉移時才想起來要看看自己的材料,誰知竟赫然發現其中有一張蓋滿大紅戳的《就業協議書》。看著上面的內容,“我頓時驚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經就業了,協議書上面白紙黑字的就業單位名稱,還有就業單位大紅的印章”,就業單位是××工業公司,他甚至沒有聽說過這個公司。
網友“別怕”說自己曾被學校安排去參觀一個電池公司,隨即就被“就職于”該公司了。網友“順時針”也反映,“臨近畢業前幾天,學校通知沒有簽的就業協議收上來,等離校前再發給我時,就業協議已經簽了,我已經光榮就業了!”
河北科技大學論壇里也有網友發帖講述了同樣的情況。 網民的智慧一再證明漢語的博大精深,繼“被自殺”后,他們又發明了新詞———被就業。
“被就業”
貓膩由來已久
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證就業率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06年安徽省教育廳就曾公開批評“一些高校采取扣押畢業證等方式,要求沒就業的學生提供就業協議書,結果逼得學生造假,甚至跑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蓋個章冒充接收單位。”而高校因為畢業生未能完成就業指標而扣押畢業證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前些時候,教育部發布消息稱,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引來一片對其中“水分”的質疑之聲。其實不單單是今年,對于就業率的真實性,公眾從來就沒有真正相信過。而“被就業”的流行,則無疑為虛高的就業率做了最好的注腳。
“被就業”對學生來說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不僅享受不到工資、社保與相關福利,反而會給其檔案轉移帶來很多麻煩。然而學生的就業率不僅關系到學校今后的招生,還與學校教師的獎金掛鉤。所以也只能委屈學生先被就業了。
教育部雖然一再表態,要“對高校就業率造假違規加大查處力度”,但雷聲大雨點小,只治標不治本,直到現今赤裸裸的“被就業”仍赫然上演。
我們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真想起到指導高等教育、為宏觀政策作參考的目的,就必須放棄自欺欺人的數字游戲。
被就業下,
誰最尷尬?
部分高校的畢業生因為就業前景極為暗淡,其他“造假”手法已經無法奏效,只能采取極端的“被就業”式造假。對學校而言,“被就業”直接省去了動員家長、學生的麻煩,就業老師在辦公室里一天就可以大幅提升學校的簽約就業率;對地方政府和就業主管部門而言,就業率反映的是對上級政府要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是否高度重視、執行有力,學校造假,政府也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據統計,2009年中國內地有610萬的應屆畢業生將走向就業市場,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的經濟形勢持續的不景氣,委靡的就業市場能否承載龐大的就業大軍,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
從“被自殺”到“被就業”,從小老百姓被侵權后須自己承擔所有后果,到大學畢業生被強行納入服從并服務于“宏大話語”的就業率指標,反映了當下時代許多普通人揮之不去的“被動性”命運。很多時候,小老百姓的選擇權被莫名其妙地剝奪,人們需要做的只是“被××”,或者說只是接受并習慣“被××”……
自從“被自殺”橫空出世以來,此類詞語不斷推陳出新,“被自愿” “被跳樓” “被辭職”……一個個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豐富著漢語的詞匯。
官方與民間
數據差別大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8月4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介紹2009年上半年中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
據介紹,2009年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69萬人,完成全年900萬目標的63%;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1萬人,完成全年500萬目標的54%;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79萬人,完成全年100萬目標的7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與一季度末持平。截至7月1日,全國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就業簽約率為68%,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企業崗位流失速度減緩,6月份出現凈增。
“被就業”是一種委婉說法,指的是很多二類或三類大專院校肆意造假,以使應屆畢業生就業人數高于實際人數,這種不光彩做法使得人們對就業統計數據產生了新的懷疑。
與學生們的反映相呼應的是,民間就業率調查數據也與官方數字有較大出入。《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的編寫者麥可思教育數據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本科就業率為40%,高職就業率為33%,遠低于教育部公布的數字。同樣,對2007年大學生初次就業率的統計,麥可思的數據為55.8%,而教育部公布的初次就業率為72%。
業內人士認為,教育部的統計數字來源于各高校自行統計上報的數據,這難以保證就業率的客觀準確;而在現行制度下,大學生就業率與學校的撥款、招生指標、專業設置等利益直接掛鉤,高校造假的動機難以杜絕。
有關人士建議調整就業率統計方式,應該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會中介機構對大學生就業狀況進行調查。
“被就業”屬個別?
應有數據支持
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27日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她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
事實上,就“被就業”的基本造假方式、過程而論,教育管理部門若當真想弄清楚高校報上來的就業率數據到底有多大水分,并不是一件多難的事——只需繞過高校,直接通過高校畢業生去具體調查核實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少大學暗中實行了“不簽就業協議便扣發畢業證”等潛規則,便能大致做到心中有數。
據統計,目前,高校與畢業生就業率掛鉤的利益指標多達18項,如招生指標、專業設置、高校評估、經費核撥、新增學位點審核等。就業率數據之所以被高校追捧,甚至不惜以“被就業”手段來制造它,是基于主觀的自我利益需要就業率“可以有”這么高的忽悠心理。這種情況下,不能不正視“被就業”的存在。
畢業半年內
是簽約高峰
調查顯示,約有30%的大學畢業生是在畢業半年之后找到工作的。麥可思對2008年畢業生的調查數字表明,畢業時就已經落實工作的學生比例為52%,而畢業半年后的實際就業率為86%。
專家認為,如果現行的就業率數據統計時間改為大學生畢業半年后,會更為科學。實際上,大學生剛畢業時的就業并不穩定,部分學生會出現立即跳槽現象;而一些企業在短期試用后,也會重新調整用人計劃。正是基于這一點,專家提醒應屆大學畢業生,如果目前還沒有著落,不要過于恐慌,因為從現在起一直到來年2月,都是找工作的黃金期。
聲音
網友—小帆
我今年畢業于武漢的一所高校,托親戚靠朋友找了一份工作,工資低得我都不好意思說。不管怎么說,算是就業了。有一份公章蓋在就業協議上。我7個室友中沒一個有一份正式工作的。然而我們為了能順利拿到畢業證,也都簽了畢業協議,章子不是問題,30塊錢一個。而且這個章子幫我們班至少5個同學就了業,并且順利拿到畢業證。我室友調侃說,這個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都是我,30塊錢就可以開公司了,還能解決不少人就業。我們都笑了。
網友—gfxzjun
我還以為我們專科學校才有這樣的情況,沒想到本科院校也有。像專科類的學校,可以說少有學校不這樣搞的,這已經是還正常的事情了。我不交就業合同,系部就不蓋章,系部不蓋章,其他部門就不給蓋,就辦不了離校手續,沒辦離校手續,你就拿不到畢業證。就因這破事兒,搞得不知道有多少在外實習的同學跑回來弄這事兒,而丟了工作。而今年的工作又是那么的不好找。學校就知道在這方面花心思,為什么不在就業方面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來幫助畢業生?
網友—大漠
就業率被增長了。
網友—如月
這只能說明學生和剛畢業的社會青年依然是個弱勢群體,誰來保證就業率的水準?政府監管部門么?我不太相信。或許,每個人都來監管,真正的高校就是高效了啦!
網友—白云
我是在校的大學生,大四的學哥學姐畢業前一個月都是這樣,學校要求找單位蓋章,而且必須是圓章的那種!
由于辦理畢業前種種事宜,許多本來在外地實習的學生不得不趕回來,90%以上的是在學校周圍隨便找個圓章蓋了交差!不允許兩人蓋同一章,畢業生苦不堪言!
本刊結語
“被就業”揭示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游戲,更多的是如今這個浮躁社會所暴露出的急功近利。“被小康” “被就業”……不少官員沉醉于數字帶來的快感,而百姓卻被殘酷的現實所困。數字游戲已經被好幾代人玩過了,現在只不過換了一種表現形式。克服這種浮躁的社會心態,回歸到認清現實、正視問題的軌道上來,這才是處理“被就業”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相信、也應該相信“被就業”是個別現象。而因為個別現象就夸大就業困難形勢,既不理智,也無益處。不管怎樣,“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學畢業生能否找到理想工作,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自身的技能和素質,畢竟,“21世紀最缺的是人才”這條不會有錯。希望本期話題能提醒諸位學子:珍惜大學好時光,不虛擲,不浪費,不要成為“被就業”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