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軒
如今,我們的生活被機器人所包圍,從機器狗到真空清掃機,機器人大多被用于輔助家務或工業生產。但美國研制的機器人卻被運用在人們最不常見的地方——戰場。
機器人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方式,這些機器人能跳、能爬,甚至能鉆地;有些負責將戰場數據傳輸給土兵,有些則負責執行殺戮指令。
野戰機器人
iRobot公司是美國最著名的清掃機器人——Roomba系列的生產商。近日,該公司生產了一款名為Pac Bot的野戰機器人,主要用于軍事偵察和清除障礙。布魯金斯研究所專家、《網絡戰爭》一書作者P·w·辛格說:“Pac Bot在軍用機器人中的地位,相當于福特T型車(福特公司于1908年推出的第一款量產汽車)在汽車中的地位。在福特T型車之前也有人造汽車,但福特T型車是真正開創人類汽車史的一款車。”Pac Bot也是美國軍用機器人領域的先驅。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美軍配備了成千上萬臺類似于Pac Bot的機器人。
如今,機器人正受到實戰影響。不久前,由美國福斯特·米勒公司制造的模塊化高級武裝機甲系統(MAARS)正式登場。該系統的原型就是Pac Bot機器人,但與PacDot相比,MAARS具有更強大的載重能力,其零件更換速度更快,而且MAARS還配有機槍,具有識別和清除爆炸裝置的能力。這些都讓駐海外美軍獲得了更多的戰力支援。
掠食者無人機
美軍曾利用掠食者無人戰機,至少剿滅11名“基地”組織頭目。因此,人們更愿意稱它是“死神”。“死神”可能是美軍在戰略上最重要的機器人,也是改變戰爭意義的重要發明之一。
辛格說:“美軍在巴基斯坦進行的空襲數量不亞于科索沃戰爭,但美軍現在感覺不到自己是在打仗,因為這些飛機由坐在內華達州基地里的軍人操作,他們完全沒有被攻擊的風險。”由于出色的性能和與眾不同的外表,“死神”成了好萊塢的新寵。在《地球停轉之日》和《鷹眼》兩部電影中,“死神”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海洋機器人
同陸上和空中機器人相比,海上作業機器人的制造難度要高許多。因為它們不但會受到鹽分和海流的影響,水下極差的能見度和通訊狀況也是海洋機器人要克服的難題。美軍研制的海洋滑翔機是一款經典的海洋機器人,它能在海底行動數月。美軍還研制了其他海洋機器人,如電動攻擊艦、隱蔽登陸艇以及通過角、雷管發射的無人機等。
仿生機器人
如果機器人設計師要尋找靈感的話,大自然無疑就是最好的素材。“機器龍蝦”是機器人仿生學的杰作,它能在淺水中尋找隱藏的水雷,避免海軍陸戰隊出現傷亡。一位設計師說:“當時美軍方告訴我們,他們需要能在淺水中多方位移動和尋找水雷的機器人,行動姿勢要像‘龍蝦那樣。”
再來看看Squishbot。它是由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的。這種機器人看上去類似蜈蚣,是專為狹窄空間作業設計的,它能在狹小的空間中擴張自己的尺寸。制造大爆炸是它們的最終目的,它們能像手榴彈一樣對敵人造成巨大傷害。目前,該公司正與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合作,Squishbot仍處于試驗階段,其中包括開發由軟變硬的材料。
燃料自給機器人
軍用機器人開發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燃料,就像軍隊行軍需要糧草一樣,機器人執行任務后需要充電,但戰場上很難保證給機器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完成充電。
自主戰術機器人(EATR)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根據設想,EATR將通過攝入有機材料維持自身動力。不過,是否讓機器人使用那些一場大戰后留下的“有機材料”——人的尸體,對研究員來說是一個道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