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莊林
身處于科技日益精進的時代,我們需要一張科技地圖以布局未來,無法認清科技的走向,就抓不住未來的方向。
哪些科技會改變未來生活及產業生態,甚至開啟龐大商機?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將為我們帶來全新視野的五項前瞻科技!
醫療科技:用紙做診斷檢驗
生產起來便宜、用起來簡單,而且在鄉下地區耐用的診斷工具,可以拯救世界貧窮地方成千上萬條生命。哈佛大學教授懷塞茲將先進的微流體和紙結合起來,生產出一種多用途、用后即丟的檢驗工具。可用于檢查微量的尿液或血液,看看有沒有罹患傳染病或者慢性病。
做好的成品是一張方形紙,大小和郵票差不多。方形紙的邊可以浸入尿液樣本,或者壓住一滴血,液體接著流經信道,進入試井。視井里面的化學藥劑的類型而產生不同的反應,使試紙變成藍、紅、黃或綠色,附著的參考表可用來解讀結果。
這張方形紙利用了紙快速吸收液體的同有特性。制造這種裝置的第一步,是做一些很小的信道,大概只有一毫米寬,引導液體樣本流向試井。懷塞茲和同事讓試紙吸收感光光阻劑;紫外線會使光阻劑中的聚合物互連和硬化,每當光打在上面,就會形成防水的長壁。研究人員甚至只要用黑色馬克筆畫在紙上,放在陽光底下曬,就能做出想要的信道和試井。每一口試井裝滿不同的溶液,和血液或者尿液中特定的分子起反應,導致顏色發生變化。
試紙容易燃燒,要安全處理用過的檢驗很簡單。雖然試紙診斷已經存在,但懷塞茲的裝置卻有一大優點:一張方形紙就能執行許多反應,能夠診斷多種狀況。還有。這種東西小,驗血只需要非常少量的樣本。使用者刺一下手指頭就夠了。
懷塞茲正在開發一種檢驗方法,用以診斷肝功能失常——這可由血液中若干酶含量升高的指針看得出來。為了推廣這種技術,2007年,懷塞茲與人在麻薩諸塞州的布魯克萊恩成立非營利組織,為大家義診。這個組織計劃今年年底左右,在非洲某個國家展開肝功能檢驗。整支團隊希望,即使是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人也能執行檢驗,再用行動電話把結果拍下來。懷塞茲想要設立一座中心,派駐技術人員和醫生。由他們評估傳來的照片,然后把醫療建議傳回去。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兩張試紙之間加上一層穿孔防水膠帶,把這些試紙做成三維的診斷裝置。一滴液體經南信道進入第一張試紙的試井,然后向下擴散,通過膠帶的孔,在第二層試紙的試井中反應。由于能夠執行更多的檢驗。甚至單一的樣本也可以進行兩步驟的反應,本來需要更復雜的化驗,例如使用抗體的方法,才能檢測的一些疾病,如瘧疾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利用這種裝置也能檢測出來。不論你要做什么檢驗,五分鐘到半個小時之后,結果就會出來。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檢驗能有更進步的版本,最后可以像印報紙那樣,用相同的印刷方法,大量生產試紙。材料成本應該只有三到五美分。霍爾奇說,這種價格“將對運輸和能源難以到達地方的醫療水準,產生巨大的沖擊”。
硬盤科技:跑道記憶體
2002年4月,IBM把硬盤業務賣給日立時,研究員帕金正在思考接下來要做什么。他這一生,研究的是磁性材料的基本物理特性,有了一連串的發現,促使硬盤機的儲存容量增加了數千倍之多。帕金決定著手發展全新的信息儲存方式:一種記憶芯片,兼具磁性硬盤的龐大儲存容量和電子閃存的耐用性。速度更優于這兩者。他把這種新技術叫做“跑道內存”。
帕金說,磁盤驅動器和目前的同態內存技術,基本上是二維的東西,依賴單層的磁位或者晶體管。“這兩種技術都是過去50年間發展出來,但他們是把裝置愈做愈小,或者發展新的位存取方法而做到這一點,”他說。帕金認為,未來數十年,兩種技術都會遭遇它們的規模極限,“我們的構想,和曾經生產出來的任何內存完全不同。”他說,“因為它是三維的。”
其中的關鍵是一個磁性納米線u形數組。垂直排列,就像森林中的樹木。磁性納米線中有磁極不同的區,各區之間的界限代表1或0,但到底是1或0,要看界外兩區的磁極而定。當自旋極化電流(電子的量子力學“旋轉”,往特定的方向走)通過納米線,整個磁像便會有效往前推,就像汽車在跑道上加速那樣。在u的底部,磁界會遇到一對小型的讀寫裝置。
這個簡單的設計,有可能結合其他內存技術的最佳特性,同時避開它們的缺點。南于跑道內存是以垂直的納米線儲存資料,相同區域的資料儲存量理論上是快閃芯片晶體管的一百倍之多,而且成本相同,還不必用到機械零件,所以比硬盤機還可靠。跑道內存的速度很快,就像DRAM可以用來儲存計算機中經常存取的資料。即使沒電,它也能儲存信息,這是因為沒有原子會在讀寫資料的過程中移動。可以消除納米線的耗損。
就像有了閃存,體積超小的裝置接著問世,用于存放數千首歌曲、照片和其他的資料。跑道內存也有望帶出全新一類的電子產品。“更密、更小的內存,可以制造出更密實和更省能源的計算機。”帕金說。此外,擁有龐大資料容量的芯片,可以縮小到一粒灰塵那么大,做成很小的感應器,灑在環境周遭,或者植入病患體內,記錄生命征象。
2003年,帕金首次提出跑道內存的概念時,人們認為那是行不通的出色構想。2008年四月之前,沒人能沿線移動磁域,卻不擾亂它們的方向。但是帕金的團隊在當月的《科學》期刊發表論文,指出自旋極化電流會保有原來的磁像。
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論文,證明跑道內存的概念是站得住腳的,但那個時候,研究人員只在一條納米線上移動三位的資料。2008年12月,帕金的團隊成功地在納米線上移動六位,他希望很快就能達到十位,這么一來,跑道內存就和快閃儲存有得拼了。如果他的團隊能夠搬運一百位,跑道內存就可能取代硬盤機。
軟件科技:智能型軟件助理
許多人總是把一項任務化為一組關鍵詞,上網搜尋所需的工具和信息。但是硅谷新創企業犀利的共同創辦人亞當·齊爾想到一種新方法,要讓人和網際網絡上供應的服務互動:那是“干活的引擎”,不是搜尋引擎。犀利正在研發虛擬的個人助理軟件,希望幫助使用者完成任務,而不只是搜集信息。
齊爾是犀利公司負責工程的副總裁。他說,這種軟件考慮到使用者所處的情境,非常實用且彈性十足。“想獲得能夠行動和推理的系統,需要的是能和你互動及了解你心意的系統。”他說。
齊爾表示,近來計算機處理器的能力不斷改善,是將這種復雜水準帶到消費性產品不可或缺的一環。CALO的許多能力仍然不能塞進這種產品。但由于行動電話的功能愈來愈強。網絡的速度愈來愈快,犀利公司的總部可以處理一些事情。并將結果回送使用者,軟件因此能夠做到以前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搜尋已經把它的事情做得非常
好,短期內不可能更上一層樓。”犀利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戴格·吉特勞斯說,“但我們相信五年后,每個人都會有一位虛擬助理,可以把許多瑣碎的任務交給他去做。”
雖然個人助理軟件將兼具智能和實用性,該公司并沒有那種雄心壯志,想把它做得像人。“我們認為,可以創造一種不可思議的體驗,幫助你過生活、解決問題和做事情更有效率。”齊爾說。
但是,犀利永遠只是個工具,不想挑釁人類的智能。
能源科技:液態電池
我們還找不到儲存大量電力的好方法,所以沒辦法把太陽能留到晚上用。不過。一種用全液態活性材料做成的新型電池,在儲存電力的選擇方面,讓我們燃起新的希望。根據目前做出來的初型,這些液態電池的成本,不到今天最好電池的三分之一,壽命卻要長得多。
與其他的電池不同,這種電池的電極是金屬溶液,在電極之間導電的電解液則是溶鹽,這就做成了彈性難得一見的裝置,能夠很快吸收大量的電力。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化學教授、電池發明家多納德-沙多威指出,電極能在電流“十倍高于曾經量測過的任何(電池)情況下”運作。此外,其制作材料也很便宜,生產過程簡單。
第一具初型是用絕緣材料包覆容器。研究人員加進溶化原料:底層是銻。中間一層是硫化鈉之類的電解液,最上一層是鎂。由于每一種材料的密度不同,自然層次分明,也就簡化了制造的過程。容器的另一個作用是兼作電流收集器,送出從太陽能板等動力源而來的電子,或者將電子送到電力網,供電給家庭和企業使用。
動力流進電池后。溶解在電解液中的銻化鎂會產生鎂和銻金屬。等到電池放電時,兩個電極的金屬會溶解,再次形成銻化鎂,溶人電解液,使得電解液變大,電極則縮小。
依沙多威的構想,把大型電池用電線連起來,可以形成巨大的電池組。如果要大到能夠滿足紐約市的尖峰電力需求(約13,000百萬瓦),這些電池將占地約6萬平方米。充電所需的太陽能電廠,規模將大到前所未見的地步,不但能夠產生足夠的電力,滿足白天的電力需求,也有夠多的過剩動力把電池充飽,以滿足夜間的需求。第一座建立起來的系統,可能是將低電力需求期間的能源儲存起來,供尖峰需求時使用,因此我們不再需要興建那么多新電廠和傳輸電線。
做出最早的初型之后,研究人員改用不同的金屬和溶鹽。銻化鎂溶于電解液的濃度不可能很高,所以起初的一批初型,體積大得失去實用價值(沙多威沒透露使用什么新材料,但他說運作原理相同)。研究團隊希望五年后這種電池能夠商業化上市。
生物科技:生物機器
一只巨大的花金龜飛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這只昆蟲身上被植入收訊器、微控制器、微電池,還有六個審慎安裝的電極—這些“裝備”比一角銀幣還小,重量低于一片口香糖,工程師們用無線控制這只昆蟲。他們從遠處送出一陣電流,竄進它的腦部和翅膀的肌肉,要這只機械化花金龜起飛、轉彎或者半空中停住。
花金龜的創造者馬哈畢茲表示,他希望這種小蟲有一天能夠攜帶感應器或其他的裝置,到人類或者從事搜救任務的陸地機器人不容易到達的地方。他使用的裝置很便宜:材料成本只花五美元,而且大多只要利用現成的電子組件,很容易做好。
馬哈畢茲的專長是沒計機器和生物系統(從個別細胞到整個生物都有)之間的接口。他希望創造嶄新的“生物機器”,利用活細胞耗用極低的能量,就有辦法十分精準地動作、通訊和運算。馬哈畢茲構想中的裝置,能夠搜集、操弄、儲存從環境而來的信息,并且據而行動;可以取代受損器官的組織,能夠自我修復或配合環境而調整形狀的桌子,也許是這方面的例子。馬哈畢茲甚至提出百年預言:“我敢說這種機器到處都有,它們從細胞衍生出來,卻完全用工程技術制成。”
這種遙控花金龜是初步取得的成果,它把視覺、機械和化學信息整合在一起,控制飛行。馬哈畢茲的團隊為了讓花金龜成為實用且復雜的搜救工具,必須研發投入和產出機制,好和這種昆蟲的神經系統高效率通訊,以及控制它的神經系統。
由于微制造技術的進步,有了更小的動力來源可用,微機電系統日益精密,馬哈畢茲要的接口才有可能做出來。微機電系統這種微小的機械裝置可加以組裝,做成無線電收發器和微控制器。
花金龜的背部固定一枚特制的電路板上有一具商業化無線收訊器。六個電極刺激器從電路板蛇行進人昆蟲的視葉、腦部、左右基部飛行肌。和專跑特制軟件的筆記型計算機連接的發訊器,發出訊息給收訊器,把小電脈沖傳到視葉,發動飛行,以及傳到左右飛行肌。觸發昆蟲轉彎。由于收訊器發出非常高階的指令給花金龜的神經系統,所以可以只送出飛行開始和結束的訊號,而不必持續發訊要花金龜飛個不停。
有人研發出一些接口,能夠遠距控制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動作,但是昆蟲小得多,更具挑戰性。只有極少科學家像馬哈畢茲那樣充分且深入了解生物學和工程學,成功融合了動物的神經系統和MEMs技術。研究人員正在研制嶄新的微刺激器和MEMs無線收訊器,好做更精準的神經定向,甚至做出更小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