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 勇 蔡建偉
化學實驗則是化學學科的靈魂,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實驗
可在教材中的某些驗證性實驗增加探究性問題,將學生帶入科學探索的情景中。我們可以在實驗的藥品選擇、實驗方法的改進和實驗裝置的設計等方面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選擇實驗藥品
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cl2的制備實驗,所用藥品為MnO2和濃鹽酸。能不能選用其他藥品來代替呢?通過分析,學生知道這個反應的實質是MnO2做氧化劑,濃鹽酸提供酸性環境和還原劑氯離子。
只要理解了反應實質,就能夠不受課本所述藥品的限制,比如可以改用KMnO4或KClO3和濃鹽酸來制備Cl2。
2改進實驗方法
上實驗課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教科書講的方法步驟去做實驗,不得隨意違反操作規程;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每一步驟的具體操作方法上,可適當考慮如何改進,使之更有利于實驗。
例如,在講解Fe(OH)2的制備和性質時,先告訴學生Fe[OH)2的顏色、狀態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應,讓學生仔細觀察。事實是學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狀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綠色的沉淀。該現象立即就會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此時便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原因:
①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為何要將滴管插入試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擠出NaOH溶液?
③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質?
當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氣中的O2所氧化時,立即換一瓶經煮沸以除去氧氣的NaOH溶液重新進行實驗,結果觀察到的現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過一會兒就轉變為灰綠色,隨后逐漸變為紅褐色。
這一現象又引起學生的疑問:怎樣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減慢呢?經過討論后,最后選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幾滴苯作保護層,再將滴管伸入試管底部,滴加煮沸過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較長時間不變色。
以這樣的方式,對實驗方法提出質疑并試著解決,可以深化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改進實驗裝置
選用的實驗器皿一定要滿足實驗要求。
例如,課本中的銅與稀硝酸反應的實驗是在試管中進行的,它存在著以下缺陷:生成的氣體會外逸對環境有污染;生成的NO氣體是無色的,不易觀察;無色氣體變為紅棕色的界限不清。
針對上述缺陷,我們確定改進的實驗必須達到以下目的:裝置應密封,氣體不能外逸;生成的氣體應能夠富集,便于學生觀察無色氣體NO;NO的生成與NO的轉化(即生成NO2)分階段進行。
通過多次研究和實踐,我們得出下列方法:讓反應在注射器內進行:先取下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內放入一團銅絲,塞上活塞后,吸入適量的HNO3,將注射器細管端用橡皮塞密封。反應即開始,生成的氣體被富集在筒內,讓學生觀察氣體為無色后,取下橡皮塞,拉動活塞吸入空氣,無色氣體即變為紅棕色氣體(NO和O2接觸反應生成NO2)。振蕩注射器,紅棕色氣體又變為無色氣體(NO2與HNO3中的水反應生成NO)。若再吸入空氣,無色又變成紅棕色。
改進化學裝置。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在思考怎樣改進裝置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設計型實驗
實踐是創新的搖籃,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驗,既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
例如,在濃硫酸性質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檢驗炭和濃硫酸反應生成的產物有哪些?實驗的設計要求如下:
(1)根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所需的試劑、藥品;
(2)確定實驗所需的裝置、儀器及連接順序;
(3)盡可能保證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這樣就可以激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查閱資料、去設計、去探索、去創新。布置任務后,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去獨立思考、查閱資料、設計實驗。然后再組織學生一起對他們提出的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討論、比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優缺點等。
選擇其中幾組方案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對比較好的設計給予表揚,對于較差的設計則從其中找出“閃光點”給予肯定,從而調動了各層次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并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開放性實驗習題
開放性習題是指題目的設計是開放的,答案是靈活多樣的,只要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確的。利用開放性實驗習題,給學生提供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樂趣,領悟知識,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種有機溶劑提取水溶液里某無色物質時,靜置分層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層是“水層”,試設計一種簡便的判斷方法。給出題目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并在提示下認真思考、仔細分析、比較后,學生們便給出了以下幾個合理簡便的方案:
【方案一】取一只小試管,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體(這是取樣檢驗的常規方法,后面表述用“取樣”),往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如果加水后,試管內的液體不分層,則說明分液漏斗中下層是“水層”:反之,上層為“水層”。
【方案二】取樣,向其中加入少量的CCl4或苯,若試管中液體分層,則說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層為“水層”;反之,上層為“水層”。
【方案三】取樣。用膠頭滴管取少量待測液,滴2~3滴到無水CuSO4固體上,觀察白色固體上是甭有藍色出現。若有變化。則說明分液漏斗中下層為“水層”;反之,上層為“水層”。
四、逆向思維改進實驗
逆向思維是沿著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方向探求的思維方式對現有的實驗設計進行逆向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實驗設計的實驗創新技法。
例如,課本制備溴苯的實驗中,將溴和苯先加入燒瓶,然后向燒瓶中在加入鐵粉(即溴和苯靜、鐵粉動)。由于反應物已全部加入燒瓶,加入催化劑后,反應劇烈無法控制,導致溴揮發從導管溢出而達不到預期目的,且污染環境。
于是,我們先將鐵粉加入燒瓶。再將溴和苯的混合液加入分液漏斗,通過分液漏斗的活塞來控制加液速度(即鐵粉靜、溴和苯動),只需改變操作步驟便可克服原實驗的缺陷。
在做實驗時。還可以從已有事物的因果關系出發,變因為果,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尋找新的實驗設計。如,稀釋濃H2SO4時強調將濃H2SO4沿器壁緩緩加入水中,且應邊加邊攪拌。若將水加人濃H2SO4中,則會造成嚴重后果。若利用一個安全的實驗將水加入濃H2SO4中這一違規操作造成的后果展示給學生,則可以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逆向思維,讓每個學生在接受知識時,都問個為什么,滿懷疑問的去學習。
總之,注重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給學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間,增加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實驗的機會,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