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仲秋,內蒙古豐墾種業發出“成立十周年紀念暨玉米節”邀請函。這個新奇誘人的“玉米節”讓農民和商戶從四面八方云集到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上來。
這不僅是草原上舉行的首次玉米節,也是中國自從種植玉米以來的首次玉米節。在開幕慶典上,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各級領導致詞,各地科研人員、企業家、農民代表祝賀。鑼鼓敲起來,禮炮響起來,烏蘭牧騎的歌舞表演起來。
最重要的節目是參觀玉米展示田。寬闊的田間路,規格的試驗地,齊刷刷的植株,葉片斜舉,植株矮健。扒開果穗苞葉,露出金色飽滿的籽粒。花園式的玉米品種展示區給人一種自然美的享受,讓川流不息參觀的各界人士贊嘆不已。
豐墾種業總經理兼育種家徐萬陶,談起他培育的玉米品種如數家珍,話語里洋溢著對事業的癡迷和深情。他詳細介紹高產優質雜交種興墾3號,抗病、抗倒性強,糧食商品性好,在高肥水條件下畝產能達到800公斤,現今種植面積累計已達2200萬畝,為農民增收30多億元。
憑著知識、毅力和創新意識,徐萬陶在東北地區為培育的早熟和中早熟玉米品種走出一條新路。經過十個年頭的努力,先后培育的興單5號、興墾2號、興墾4號、興墾5號等9個品種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審定,其中興墾3號、興墾10號通過國家級審定。
徐萬陶說:“全國早熟玉米產區有3000多萬畝,早熟品種有廣闊的市場。我們利用本區特殊的自然生態條件,制定‘你有的我不再去做,你沒有的我一定要有育種戰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因此,我們培育的品種在早熟玉米區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農業界流行一句話:領導看氣派,專家看門道,農民看產量。參加玉米節的大部分農民和經銷商都是來看門道、看產量的。在150多畝展示田里,有豐墾種業培育的玉米,有國家級和省級區試的玉米,有現今東北地區大面積種植的玉米,還有近萬個新品種和新組合。千姿百態,蔚為壯觀。外行人看玉米田一片蔥綠長得一個模樣,內行人看看卻是每品種各有差異。參觀的人對每個品種都要品頭論足,詢問栽培特點,探索適宜地區,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津津樂道。有的農民或經銷商當場確定要種植或經銷某個玉米品種。
“展示田的玉米品種起到了最好的示范作用。”徐萬陶說:“一個品種,最終有效認定的是農民。好品種好企業含義應理解為:一是品種好,二是質量好,三是服務好。豐墾種業堅持做到了親本純度高,制種產量高,全程服務好,一定要讓農民從高產品種中獲益。”
徐萬陶說:“一個優良品種占據一塊陣地,一批種子擁有一片市場。”正是憑借品種創新優勢,豐墾種業走向成功。徐萬陶十年的時間用高產優育種子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草原,成為內蒙古豐墾種業的領軍人物,成為農民心目中的“豐收偶像”。
造百姓之福,創品牌之巔。十年來豐墾種業固定資產積累達到600多萬元,自主研發產品和技術收入占總營業額的90%以上。2008年銷售種子750多萬公斤,收入5500多萬元。今天,豐墾種業成立了玉米研究所,建設制種基地8萬~10萬畝,以及配套種子加工設備設施,具有年產1000萬公斤種子的加工能力;在海南省三亞市南濱農場建有南繁基地。
徐萬陶說:過去十年已成歷史,下一個十年豐墾種業重點抓三項工作:一是加強人才和種質資源儲備;二是博采眾長,要在極早熟玉米育種方面達到國內領先,中早熟玉米品種在東北區達到先進;三是市場開發,鞏固、擴大東北、華北現有市場,開發新疆和俄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的種子市場。
俗話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方向比干勁更重要。事業的成功讓年逾花甲的徐萬陶心情激動,干勁十足:他說:“品種改良永無止境。我這大半輩子追求就是培育品種。為了讓農民多增收、快致富,我愿意為玉米育種事業再干上20年!”
科技部長萬鋼曾評價基層科研人員說:“基層科學家永遠是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基層力量,是我們最重要的力量,要通過基層科技人員把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轉化為提高老百姓生活的生產力。”正是:
十年磨一劍,
豐墾種業露鋒芒;
再磨十年劍,
早熟品種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