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蕭 青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圖為臺灣一對新人的“文定”禮。
臺灣云林縣前縣長張榮味日前為小女兒辦“文定”(訂婚)婚宴,云集了包括馬英九、王金平、吳敦義等在內的眾多島內政商界名流,也引發了大陸民眾對臺灣婚姻習俗的好奇。
對臺灣傳統文化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雖然民進黨等綠營人士叫囂“臺獨”,動輒就說“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但實際上幾乎絕大多數重視傳承的臺灣人(泛指閩南人)結婚與死亡時,都會依循大陸的古禮,尤其在很多臺灣人的墓碑上,都刻著大陸家鄉的“堂號”,而關于婚嫁的“文定”習俗更是傳自中原古禮。“文定”一般由女方家操辦,主要是宴請女方家的親朋好友。“文定”一般都在酒店舉行,宴請8桌或12桌,其中一桌是給男方父母及親戚的,僅此一桌,而這一桌的費用須由男方來付,也就是在宴請結束后得留下紅包錢,稱為“壓桌”。“文定”這天,酒店用氣球將宴請廳布置得非常喜慶,隨著陣陣的爆竹聲,宴請開始,準新娘換上另一套色彩鮮艷的禮服和準新郎一一給賓客敬酒。宴席結束后,女方還得給每位來賓分發由男方獻上的喜餅。由于“文定”是由女方舉辦的,準新娘就成了主角,這一天是她最為風光的時刻。在臺灣,政要或富商家的“文定”通常都是一派政商云集的場景,儼然是一個展示形象和交際的宴會,2008年7月臺灣科技首富郭臺銘的“文定”宴會曾轟動一時。
中國古籍上對于男女訂婚、結婚的禮節規定得很清楚,必須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個過程,所謂“納采”就是納雁以為采擇之禮;“問名”就是問女生之母名氏,將歸而筮之也;“納吉”是得吉而納之女家;“納征”:征,證也,納幣以為婚姻之證;“請期”:謂請婚姻之期日也;“親迎”:即娶親婚婿往女家親而迎之也。臺灣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自由戀愛結婚,但至少有1/3的年輕人在結婚、訂婚時,還是依照“六禮”程序進行,其中尤其是客家人更遵行古禮。他們的婚娶方式仍以聘娶為主,聘的主要條件有三:一是須有媒妁之言;二是須有父母之命;三是須有聘約。客家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抄有注明禮儀的小冊子——《家禮便書》、《家禮便冊》或《家禮便覽》。此外,客家人的六禮還指訂婚及結婚當天,男方給女方工作人員的紅包——共有廚儀、攜儀、簪儀、捧茶儀、捧菜儀、盥洗儀等6個。
一般閩南人在“文定”時也都需要類似“六禮”的程序,但他們尤其重視媒人的功能,就算自由戀愛也不可少了媒人這個角色,而且當男女決定結婚后,一定要由男方家長出面,媒人或介紹人兩頭撮合,待男女雙方皆認可后,即交換八字,由媒人向雙方約定日子相親。相親當日媒人陪同男方親友數人前往女家,共商聘金、聘禮、喜餅等細節,并擇吉日下聘。閩南人在“文定”時,男女雙方都得準備各項禮物,男方的聘禮不僅代表了男方家報答女方家長的心意,同時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數都添置得風光體面。聘禮可分為簡單的6件禮或講究的12件禮,多寡則最好依雙方的意見及預算做安排,于“文定”當天置放于辦盤上送至女方家,辦盤數量則應以偶數為佳(2或6)。6禮當中一定要有“合仔餅”、“聘金、金飾、布料”、“米、糖仔路、福圓”、“禮香炮燭”。除了6禮外,較講究的男方,還會準備共達12件的禮品,如:四色糖,即冬瓜糖、巧克力糖、冰糖及桎餅,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頭偕老。面線,象征“美滿姻緣一線牽”。豬腳,近來大都以西式火腿代替,女方只能收一半饋贈前來參加婚禮的女方親友,其余由男方帶回。閹雞、母鴨:表示姻緣美滿,女方應退回一半。酒:冬天用紹興,夏天則可用啤酒,準備1—2打,代表全年平安順遂。其他禮品還有如鮮花、罐頭等。▲
環球時報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