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瞳
峽口古堡扼守在古絲綢之路的甘涼通道上,走過了千年歷史煙塵。
古絲綢之路逶迤萬里,一路上有多少令過往商旅視為畏途的險要關隘?峽口古堡便是其中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有名隘口。
峽口的地理位置,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山丹縣境內。這里,南邊的焉支山支脈和北邊的龍首山忽從兩邊聚攏而來,如一道天然屏障,欲阻斷走廊千里通途。幸而,奇峰峭壁之間,有一條狹窄的險道,群山中開,成為古時甘涼二州之間的唯一通道,“峽口大漠南,橫絕界中國”。這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留下的詩句,是對峽口極為形象的詩意描寫。
峽口由東南蜿蜒而向西北,約有五六里之遙,兩山夾峙,峽谷內鋪滿亂石,道邊峭壁巍巍欲傾。明代詩人張楷寫峽口:“白沙官道接羌胡,蹺確難行是此途。似過井陘愁馬蹶,疑從蜀棧聽猿呼。”可見石峽之險。今天,我踏著峽口的亂石一步步走向深谷,高空藍天如帶,時感巨崖壓頂,前方山峰又似迎面聳立,橫阻去路,待走到跟前,方見一條窄道于兩峰之間向遠處隱去。我想象著昔日戍邊將士的戰馬和過往商旅的駝隊在此處艱難跋涉的景象,腦海里不覺風煙滾滾。
往事越千年!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把絲綢古道變為暢通坦途,火車、汽車在萬里通途上馳騁如飛。這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開山劈嶺的成果。而在古代,崇山峻嶺阻隔道路,只有兩山之間的這條天然峽谷能夠通行。試想,若沒有這個峽口,古時的絲綢之路不是被大山攔截了嗎?
峽谷里今天依然沒有路。自從開通了橫穿河西走廊的現代化通道,人們早已放棄了這條險峻的峽谷。可在當年,無論是漢唐西征的大軍,還是東來西往川流不息的商旅駝隊,全都是踏著這條峽谷里的石頭一步步艱難前行。今天,我的腳下踩著遍谷的亂石,猶似看見昔日沖殺于峽谷內的金戈鐵馬,跋涉于山川間的西域商旅,也看見了林則徐乘坐牛車從峽谷口遠遠而來的身影。
峽口處一座狀如葫蘆形的山頭上。千年前的烽燧穿越歲月的風雨,依然高高聳立著。登上烽燧縱目遙望,明長城在群山間向東南方逶迤而去。據說在大西北的長城線上,站在這座烽燧上眺望長城,是最為壯觀的一段。古時的守邊將士們,不知有多少次在這兒點起過沖天的烽火。
更奇的是,烽燧不遠處的山腳下,還有一眼保存完好的水井。近前看時,井口有二尺見方,由巨石拱圍,深有十余丈,探頭向井內望去,可見深井內的水面閃閃發光。很難想象,在如此干燥的戈壁荒灘上,竟能打出一眼水井。千百年來,就是這一眼甘甜的井水滋養著駐守在干燥荒漠上的戍邊將士。
據傳,七十年前,盤踞西北的國民黨馬步芳匪兵流竄到此處,見到山腳下這眼水井,取水飲用時,井水竟是渾濁而苦澀,人馬皆不能飲。然而,時過不久,紅西路軍西征到此時,這井水卻清凌如甘泉,紅軍戰士盡飲而不竭。從那以后,此井便被譽為“紅軍井”。峽口的井水竟有如此靈氣,可謂神奇了。
這樣一個峽口,兩峰夾峙,易守難攻,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代起,即開始在此屯兵。明清時期,曾設游擊營,后又升格為守備,并設驛站和遞運所。峽口內一面高聳的黛色峭壁上,刻有“鎖控金川”四個大字,是明代嘉靖時巡撫都御使陳柒的手跡。當年陳柒巡視河西防務,看到峽口扼甘涼通道,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便揮筆題寫了“鎖控金川”四字,刻于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辨,赫然在目,成為峽口內一處有名古跡,
從明代起,這地方便建起一座城池,城垣為黃土夯筑而成,開有東、西兩個城門,城四周有護城河,城中心有一座過街樓,東來西往的車馬行人皆從過街樓下穿過。昔時,城內各種店鋪林立,客棧櫛比,一派繁華景象。詩人也在此留下了“古驛通巖峽,孤城逼草灘”的著名詩句。到了近代,只因峽口古道的廢棄,這里似乎被人們遺忘,漸漸成了偏僻閉塞之地。
當年的古城垣,今日已不復存在,但西城門仍在。經歷了千年滄桑,古城樓風雨飄搖,直到今天還能屹立于絲綢古道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勝跡。
今天,這兒是山丹縣最偏遠的一個鄉,名叫老軍。從這地名也可聯想到,古時這里必是軍旅的駐防戍邊之地了。
時代在發展。在歷史的煙塵中沉寂了百年的峽口古城,作為絲綢古道上的一處著名古跡,今日又成了吸引游人的名勝。老軍鄉憑借這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用峽口古堡大做旅游文章,在戈壁荒漠上大展宏圖。而今,在張掖市文聯的大力協助之下,峽口堡已征集到全國各地書法家無償捐贈的二百多幅書法作品。外來的游人來到峽口,從十里之外起始,就會看到大路兩邊的山丘上,每隔一段距離,都立有一面天然的巨石,上面鐫刻著書法家們捐贈的書法珍品,形成了一道別具一格的藝術長廊。在峽口古城門外,分布著一片碑林,其中一座高達丈余的巨石上,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題寫的“甘涼古道”四個大字,蒼勁古樸,轟然有聲,如同古堡的一雙巨手,在千年古道上奏響了歷史的洪鐘。
峽口古城內,從過街樓起,街兩邊排列的農家院落也展現出嶄新的風貌。聽老軍鄉的領導介紹,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這里已有52戶農家修建起新型的高標準小康住宅。農家新居沿街道兩側整齊排開,臨街墻壁全用白色瓷磚貼面,被陽光鍍得燦燦發亮,初見時真不敢相信這兒竟是偏僻閉塞的山鄉古堡。峽口新村的中心,是村委會寬敞的辦公場所,張掖市文聯還在這兒設立了文藝家采風創作基地。臨街的兩座敞亮廳堂里,四壁掛滿了藝術家們的書畫作品,更為這古堡新村增添了無限亮色。
我登上古堡傲立于峽口的城樓,遙想當年城樓下戍邊將士的征鞍和川流不息的商隊,好似隱約看見了歷史長河里變幻不息的風云。而眼前寬闊的街道兩旁明亮的農家新居和古老的城樓連在一起,更是相映成趣,把現實和千年的歷史滄桑形象地連接了起來,
大斗拔谷
遙遠的大西北,河西走廊南側,巍峨的祁連山由東向西綿延千里,成為甘肅、青海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大山阻隔之下,南北間一條橫穿群山的百里峽谷,打通了懸于祁連群峰兩側的甘青兩省,其地理位置可想而知是何等顯要了。
那條峽谷,便是大西北有名的大斗拔谷。
這是一條奇特的山谷。它自南向北,在兩山夾峙之下左沖右突,頑強地支撐起百余里行程,硬是以驚人的魄力穿過層巒疊嶂的大山,開劈出一條連通河西走廊和青海高原的天然通道。
有了這條天然通道,數千年來,這兒便成了連接大山南北的咽喉之地。
兩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打通西域通道,派遣侍郎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帶領百余人從長安出發,經隴西,過黃河,沿著祁連山南麓西行,而后經大斗拔谷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誰知,沒走多遠就在焉支山下被匈奴俘獲,被困河西,為奴十年方尋機逃脫,前往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17年后,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又沿著張騫走過的路線出大斗拔谷,突然出現在匈奴人面
前,把匈奴右賢王打了個措手不及,一舉攻占了離大斗拔谷只有20里的單于城,由此打開了驅逐匈奴的勝利之門。
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有關大斗拔谷的記載。兩千多年之前的大斗拔谷,是人跡罕至的山野荒谷,峽谷里沒有路,亂石擋道,虎狼嘯谷,可想穿越那百里山峽是何等的艱難。
大斗拔谷蜿蜒于群山之間,崎嶇險峻,海拔高達3700多米,氣溫落差大,天氣變幻無常,時有六月飛雪。而在這條天然的通途上,千年以來總也斷不了兵馬的印跡。相繼演繹出了多少悲壯奇絕的歷史故事!
隋時,青海的少數民族首領吐谷渾利用大斗拔谷通道,頻頻越過祁連山襲掠河西,從而引發了隋煬帝對吐谷渾的戰爭。隋大業五年,隋煬帝親率40萬大軍遠征青海,大破吐谷渾。而后,為炫耀隋朝的國威,打通絲綢之路,便由青海經大斗拔谷穿越祁連山來到河西走廊,在焉支山下會見西域27國的君主使臣,召開了歷史上有名的“萬國會議”。那次隋煬帝過大斗拔谷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時值夏季六月,峽谷內卻風雪驟起,奇寒難擋,身著夏衣的將士們遭遇了一場無法抵御的巨大災難。《隋書》和《資治通鑒》均載:“六月大雪,士卒凍死大半”。想想看,那是四十萬大軍啊,該是何等的慘狀!
歷史的巨步跨到公元1949年9月,中國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大舉西進,解放大西北。西北野戰軍前部步兵第五師為截擊由烏鞘嶺西逃之敵,也經由大斗拔谷長驅直入橫穿祁連山。不巧的是,過大墚時竟也碰到了一千多年前和隋煬帝同樣的遭遇,漫天風雪封鎖峽谷,有許多解放軍戰士在奇寒中倒下,長眠在大斗拔谷內,留下了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頁。西北野戰軍穿過祁連山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國民黨15旅,順利解放了民樂城。
那一頁頁驚天動地的歷史畫面都已翻過去了,成為傳說中的久遠故事,今天,從河西走廊通往青海西寧的227國道已順利穿越祁連山這條有名的大峽谷,古來險峻的荒谷危途變成了暢通無阻的現代化交通大道。這是當年的張騫、隋煬帝和匈奴人決不會想到的奇跡。
古時的大斗拔谷,今已更名為扁都口。古人更想不到的是,古時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斗拔谷,今日已成為河西一處令遠近游人所向往的風景名勝之地。
金秋八月,地處祁連山下的民樂縣文聯邀請河西走廊的作家詩人們在扁都口風景區舉辦文學活動,我終于親眼看到了這個千古奇絕的大斗拔谷。
正是油菜花盛開的詩意季節。未到山口之前,就聽大家談論,扁都口的油菜花久負盛名。來到扁都口,但見山前遠遠近近一片耀眼的金黃,好壯觀的金色花海!一位詩人隨口就念出兩句詩來:“果然是:自古扁都口,千年油菜花!”
這是前人傳下來的詩句。“自古扁都口,千年油菜花!”我默誦著前人的詩句,腦海里不禁涌現出大斗拔谷狼煙滾滾的久遠歷史。古時,歷朝歷代在軍事防御上對大斗拔谷皆極為重視,唐朝時在此置大斗軍,扼守隘口,防止吐蕃北上。到了清代,又將山口的防務移到谷中,設察汗俄博營,康熙年間還在俄博營北山腰樹立界碑,上書“甘州府俄博營”,并增派戎兵500名屯扎于離此不遠處的大馬營,扼守扁都口要隘。
今天,我站在扁都口前的山頭上縱目四望,昔日的戰亂痕跡已蕩然無存,只見一條平展寬闊的柏油公路昂首挺進山谷,向逶迤的群山深處延伸而去。而山谷前滿山坡全是盛開的油菜花。旅游部門還特意把這里開發成旅游景點,一片片白色帳篷點綴在油菜花叢里,蕩漾出不盡的詩情畫意。在這樣燦爛的美景前,很難想象出張騫和他的隨從由深谷中蹣跚而來的情景,更無從想象隋煬帝的40萬大軍冒著滿谷飛雪艱難跋涉的悲壯場面。
啊,古老的大斗拔谷!兩千年的歷史烽煙早已散盡,但那些關于大斗拔谷的一串串驚心動魄的悲烈故事卻永載史冊,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