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經營層和政府工作人員借助賦予的權力,利用公司資源和信息謀取私利,侵害公司出資人權利的“內部人控制”的行為在我國過越來越成為引人關注的問題。
“內部人控制”又稱資產經營管理的衍生物,我國經濟界在研究國有資產監管與經營治理新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頻繁地使用內部人控制一詞。人們一般比較強調內部人牟利的目的:或者以牟取暴利、攫取國家資財、過度在職消費為目的,或者以逃避處罰或減少責任為目的等。對內部人控制的定義,大多數人都注重對內部人控制的目的的性的揭示和關注。強調行為的危害性,強調行為的違法性,強調主體的特殊性,強調違法犯罪,從現行我國的立法規定來看,雖然我國刑法規定了貪污、盜竊、行賄、受賄和職務犯罪的法律規定,但這些規定實際上并不僅僅只針對公司內部人控制。也就是說,對于企業的內部人控制的懲罰問題如過度在職消費、變相轉移國有資產等,我國無論是刑法還是《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時條例》、公司法等均沒有涉及到。內部人控制是一種牟利行為,無論在法律上禁止內部人控制的國家還是在法律上沒有禁止內部人控制的國家,內部人控制在人們的道德理念中都是一種牟利行為,內部人控制的牟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內部人控制利用了資源和信息。其次,內部人控制是一種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內部人控制的牟利行為既體現在牟利前的主觀目的方面,也表現在牟利后的結果方面。實踐中,內部人牟利的結果表現為:貪污盜竊、攫取侵占、奢侈腐化、浪費揮霍和轉移變賣資產等。無論何種結果,都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內部人控制能給內部人帶來重大的經濟利益,而是所得的利益直接或間接的歸于內部人私人。問題的關鍵在于,內部人獲得這種利益在社會評價體系中并沒有合理的依據。內部人控制是一種欺騙行為,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道德規則,誠實信用原則為一切市場參與者樹立了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準,它隱約地反應了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要求,一切不誠實的經營管理,在誠實信用的旗幟下,都將受到譴責。內部人控制是一種不公平競爭行為,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有公平競爭的條件和環境;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濫用權力,濫用優勢從事市場活動。
內部人控制是一種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以公有制為基礎和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我國,保護市場不受任何不正當行為的危害,是實現整個改革目標和社會利益的需要。在現代人們的社會評價體系中,把社會全局、社會整體和社會未來的利益已經成了評價某一事物的一種最為重要、最為普遍的標準之一。內部人控制損害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收益。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由于內部人控制處于自己牟利的目的,就造成企業管理中的行為,短期行為和不負責任等現象,從而降低了公司的收益水平內部人控制會造成資產經營治理成本的增加,如出資人防止內部人控制的成本、國家建立和實施監管的成本、國家強制進行紕漏的成本、國家反內部人控制的成本等內部人控制打擊了公眾對國企改革的信心,影響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幾十年的進程中,人們對內部人控制的價值評判已經逐漸從公平和誠信轉到了企業的收益和效益上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內部人控制不僅在表面上是一種牟利和欺騙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且更為重要的是,內部人控制在深層次上是對國有企業運行機制的破壞,它啟示著公有制經濟發展賴以存在的根基,而這種對國有經濟全局性、整體性、長遠性和根本性利益的危害是任何經濟分析方法都很難進行準確評估的。“內部人控制”的經濟分析是制約論對內部人控制的經濟分析,關于內部人控制弊端的分析,制約論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增加公司經營風險、引發市場道德風險、降低公司運行效率、導致市場反向淘汰、損害出資人的信心,內部人控制所帶來的危險是使出資人撤出市場,減少市場的流通性和削弱市場效率。非制約論中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爭議最強烈的企業家補償觀點。在公司運行過程中,企業家一般是根據與公司簽訂的聘任或者委托合同來獲得報酬的,企業家取得成功后,要采用特別紅利的支付方式為之進行補償,這常常需要重新進行或談判。而此時的企業家總希望自己的付出和成功能獲得最大的回報,此時的出資人則總希望把企業成功所獲得的利益最大限度的留給自己,而內部人控制存在價值的不同認識,從表面上看似乎僅僅是一個經濟分析和評價的問題,然而其背后卻隱含著更深層次的東西既人們已經濟現象及其價值分析為依托,試圖構建內部人控制法規制約的應有理念,并尋求經濟運行于法律規章的最佳契合點。
因此,不論出于何種目的、采用何種方法、也不論得出何種性質的結論,所有的爭議及其各自的論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內部人控制的確同時表現出其一定的積極意義和消極作用,但是兩相比較,其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在更深層次的經濟價值而言,即針對資產經營管理、資產監督管理、資產收益的內在要求、股市的運行機制和社會道德準則的需要等方面而言,內部人控制則表現出本質的危害性——對出資人利益的啟示和對社會倫理準則的迫害。
在我國以“差序結構”或“關系結構”為特點的社會結構中,我國所處的經濟轉型和變革的時代特征、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不規范以及政府在經濟中的特殊影響力等、這些因素都為內部人控制的滋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因而在我國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在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中,反內部人控制的任務十分艱巨,在我國,反內部人控制遠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和重視,國家尚從反內部人控制的角度建立反內部人控制方面的法規。我國反內部人控制的法規建立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不得不兼顧我國的國情:既要考慮理論研究的狀況,又要適應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發育程度,因而整個反內部人控制法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處理好各種矛盾中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