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勇
摘要:證券法的基本原則是證券法基本精神的體現,貫穿證券發行、交易、管理以及證券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始終,在證券法體系中是處于最高的效力,證券法的具體制度是證券法基本原則的表現形式。
關鍵詞:證券法 分類管理 原則
證券法是民商法與公法在證券市場上相結合的產物,證券發行行為和交易行為無疑是特殊的民事行為,因此民法基本原則仍然成為證券法的基本原則,現代經濟法的規制領域主要在于宏觀調控、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和市場監管等方面,其目的在于維護經濟秩序、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對市場弱者的保護。
一、公開、公正、公平原則
(一)公開原則
證券法的公開原則,包括兩個方面:(1)證券發行人向公眾披露有關信息資料,即證券發行人應及時、真實、充分和完整地向社會公開能夠影響投資者決定的一切信息資料;(2)管理者的監視標準公開,處罰結果向社會公布。證券發行人的信息公開制度是信息公開原則的基礎。
公開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使投資者在實際投資前有機會判斷投資的價值,發行人的責任到公開為止。核準制同樣重視信息公開原則,它對信息公開的規制與注冊制基本相同,它要說明的理念是:僅有信息公開原則是不夠的,對信息公開進行必要的核準有利于實現保護投資者利益。就法律的開放性和成熟性而言,核準制的層次低于注冊制,因為它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政府不相信證券發行人的公正性和投資者的能力。但就我國目前而言,只能實行核準制,因為我國的證券市場及其法治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證券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確實力量不均衡,需要政府加以規制。
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上存在較多的虛假信息,其中隱藏最深、危害最大的就是上市公司對其信息的操縱。這種信息操縱主要是有些上市公司高層或上市公司與資產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大股東、證券咨詢機構等聯合起來,以虛假的或嚴重失實的報表、公告公之于眾,誤導廣大中小投資者。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建設主要就是解決好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保密性三個方面。《證券法》對息披露只是作了框架性的規范,信息披露的大量具體規范主要落在中國證監會身上。
但是,僅有證券發行和交易信息公開也是不夠的,證券市場是個立體市場,包括著縱的行為和橫的行為,即證券發行和交易行為——橫的行為;監管行為——縱的行為。行為的實施離不開信息。證券發行和交易的信息的發出者是證券發行人,相對人是證券投資者,信息的內容是影響證券投資收益的商業信息;證券監管行為的信息的發出者是證券管理者,相對人是證券市場主體,包括證券發行人、證券交易所、證券經營和服務機構以及證券投資者等等,其信息內容是監管規則和標準,以及對違法行為的處理結果等等。證券監管信息公開是管理法治化的需要,其直接受益者是證券市場主體,能夠激發證券市場主體對管理主體的信任。
(二)公正原則
證券法的公正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法律所確認的標準和規則公正,同一規則適用于所有的當事人進行證券的發行和交易,在同一次證券發行和交易中,對所有的投資者的條件、機會都是相同的,不得因人而異。其二是管理行為公正,證券管理監督人員對任何證券發行、交易當事人都要一視同仁,執行同一規則,禁止一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不公正交易行為的發生。證券法的公正原則與公開原則是一脈相承的,公開本身就意味著公正,因為公開原則對市場主體一視同仁,而不公開則談何公正可言?公正原則和公開原則的目的都是實現公平原則。
規則公正是前提和基礎。規則公正是法律正義的本質所在,也是法律關系的基礎,沒有規則公正,就無行為公正可言。但我國《證券法》在規則公正方面仍有許多問題,如對證券監管部門的管理權限的界定仍有不清晰的地方,對證券監管部門濫用職權的行為沒有規定行政救濟制度;又如對法律責任的規范方面,偏重于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淡化民事責任,而且對直接責任人的處罰規定不恰當。
管理行為公正主要是針對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對證券市場的監管行為而言。證券監管行為不僅要合法,而且要符合證券市場的運行規律。我國證券管理行為也存在有失公正的地方,由于我國過分強調股市融資的功能,導致政府通過二級市場升溫逆向拉動一級市場擴容。政府不僅通過控制新股發行規模和掌握上市節奏來調控二級市場,而且在必要時直接干預,如《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等。政府的頻繁干預導致投資者的非理性預期,這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經濟規律的正常運行。要實現管理行為公正,必須將管理行為納入法治化軌道,管理者必須服從法律,公正地對待被管理者,同時賦予被管理者相應的權利,如異議權、申訴權、建議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等。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證券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按平等、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要公平對待給付,不得利用其優勢壓制對方,損害對方利益,公平原則是商品交易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
公平原則與平等原則的側重點不同,平等原則強調當事人的地位平等,立足于個人的身份,屬于機會平等,在交易中只要雙方的行為完全出于自愿,盡管不符合不等價交換原則,但如果雙方均滿意,就符合平等原則的精神。公平原則的基礎是平等原則,沒有當事人的地位平等,就談不上公平。但公平原則不是從個人本位出發的,“公”有公共性、一般性和公開性之含義。公平原則側重于從社會一般角度判斷某項交易行為的價值要求和合理性,符合公平原則的交易行為也就符合價值規律,它兼顧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證券發行和交易行為不僅僅是投資者與發行人、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的私人行為,而且具有巨大的市場擴散效應,單純強調交易者的地位平等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市場很可能被那些具有資金、信息方面優勢的人操縱。
二、 國家統一管理和證券業自律
兩者相結合的原在世界范圍內,按照監管主體的地位不同,證券監管體制可分為國家(政府)型監管主導體制和自律型監管主導體制。前者是國家對證券市場實行統一管理居于主導地位,后者是自律機構對證券市場的自我管理居于主導地位。國家對證券市場的統一管理是指通過國家證券立法,由政府的證券管理部門對全國證券市場履行監督管理職權,統一監督和管理。證券業自律管理就是由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對證券發行和交易及其相關活動,依據法律授權制定管理規章和業務規則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自律組織代表的首先是市場參與者的利益,為了實現和保護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就要通過自律維護市場的公平交易;而矗立于市場之上的政府代表的是公眾利益,是投資者的利益,為了增強公眾和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政府需要通過立法、執法等手段維持市場的安全、秩序、公平和效率。
在市場經濟發展到壟斷階段之后,政府的職能發生重大的轉變,對市場競爭再也不能不管不問了,因為這時市場力量是不均衡的,極少數壟斷集團控制著經濟的命脈,非壟斷者和消費者很顯然處于被動的地位。因此,政府作為社會利益的總代表,必須站出來,對市場競爭進行調控和監管。
三、分業經營、分類管理的原則
分業經營、分類管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證券業、信托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證券公司與銀行、信托、保險業務機構分別設立。我國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職能、業務范圍是不同的。
分業經營和分類管理的法理基礎是國家宏觀調控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在證券市場的具體運用。證券市場是虛擬資本市場,證券是真實資本的紙制復本,證券權利是一種假想的權利,它可以脫離真實資本的運動而表現為證券市場的行情,由于沒有有形物的可察覺性和可控制性,證券權利價值的市場波動直接與貨幣資金的對流有關。
現階段我國證券市場還是不發達的市場,證券市場和證券業風險比成熟的證券市場要大得多,如果允許各機構混合經營,就有可能造成大量銀行、保險和信托資金進入證券市場,不僅對規范較小的證券市場帶來很大沖擊,而且有可能造成存款人、投保人和信托人資金遭受損失。
分業經營、分類管理原則側重于對證券經營者的規制,而對一般投資者則不過問,這是不是違反了作為法律基本原則的普遍適用的原理?不是,這是經濟法原則的一個特性,經濟法原則沒有民法原則的高度抽象性,經濟法原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保護市場弱者的利益,是經濟法的目的之一,經濟法原則的實現是平衡市場中力量的差距,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一般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弱者,證券市場的違規行為一般不是他們所為,對他們主要適用民法的私法自治原則。而證券經營者是證券市場的強者,掌握著信息、資金和人才優勢,證券市場的違規行為如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和欺詐客戶大多是它們所為,對它們除了適用民法的私法自治原則之外,同時還適用分業經營、分類管理原則,并且后者是對前者的限制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崔勇,證券經濟業務管理[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
[2]王斌、謝太峰,證券公司運作與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