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權民 何乃民
一、對過失犯罪的心理本質與特征的思考
過失犯罪的心理本質也就是指犯罪過失的認識標志。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先后有三種理論:(一)無認識說。是犯罪故意認識意義派生的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或者犯罪結果沒有認識,是犯罪過失的標志。表現在:(1)把現代刑法中的過于自信的過失(即有認識的過失)稱為故意,是錯誤的;(2)混淆了犯罪過失與意外事件的界限。意外事件在形式上也表現為未認識行為的危害結果,根據無認識說也屬于過失。(二)不注意說。是與犯罪故意的希望主義伴生的一種觀點,認為過失是行為人因違背注意義務而導致犯罪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三)避免結果說。認為犯罪過失是行為人希望避免犯罪結果,但因違反注意義務或回避違法結果義務而導致犯罪結果的心理態度。
二、對過失犯罪處罰的思考
(一)自然人過失犯罪的處罰
我國刑法對過失犯罪的刑罰配置, 最常見的刑種是有期徒刑和拘役, 刑期一般較短, 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居多。這些犯罪的刑罰配置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表現在:
1.重刑偏多, 最高刑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含七年) 直至無期徒刑的, 在46個自然人過失犯罪中就有32個,約占70%; 輕刑偏少, 最高刑在三年以下( 含三年) 的有14個罪,只約占30%。刑罰只能是保護社會生活秩序的輔助手段,尤其對過失犯罪不宜投入過重的刑罰量, 對戰時過失泄露軍事秘密罪配置無期徒刑,有違刑罰節儉原則。而且,“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
2.對極少數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規定了相同的法定刑。第398條泄露國家秘密罪和第432條泄露國家軍事秘密罪均將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一同規定, 并配置了相同的法定刑。這種立法模式從《唐律》沿襲而來《,唐律》中對于軍國大事的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同等處罰。如《唐律》第230條規定:“諸乏軍興者斬,故、失等。”現代社會, 此已不符合過失犯罪擔負刑事責任的機理,對過失犯罪應當配置輕于故意犯罪的法定刑,否則有違罪責刑均衡原則。
3.對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犯罪與一般過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等量齊觀。對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的處罰理應重于一般過失罪, 因為前者造成的損失遠遠大于后者。比如,失火罪、過失爆炸罪所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往往無可估量,而過失致人死亡罪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總是有限的。但是,1997年刑法無差別地將這些犯罪的最高刑都定為七年有期徒刑,明顯缺乏對行為危害程度的具體考量。
4. 對某些職務過失犯罪的法定刑規定得過低。1997年刑法適當提高了玩忽職守罪的法定刑,卻沒有保持該罪與玩忽職守型的具體過失犯罪之間在法定刑上的統一和平衡,對后者規定了較低的法定刑。例如《,刑法》第408條、第413條都是玩忽職守型的典型形態, 但是其最高刑才三年有期徒刑。如此立法, 必然導致重罪輕判的司法不公現象。
(二)單位過失犯罪的處罰
單位犯罪處罰模式究竟是采用雙罰制,還是單罰制,或者二者并存,對此,中國刑法學界是有爭議的。我建議:第一,在未來的刑法中,對單位犯罪一律采用雙罰制。既懲罰單位又懲罰有關責任人員,這既能夠貫徹罪責自負的原則,又能夠更有效地懲罰和遏制單位犯罪, 有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對不宜采取雙罰制的, 如上述單罰制的4個單位過失犯罪,可直截了當地規定為純正自然人犯罪。因為這些犯罪雖然是發生在單位的業務活動過程中, 但與相關責任人員不敬業盡責、不依法經營直接相關,所以可仿照第406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等罪條設置成自然人犯罪。第二,可以考慮改變單位刑罰惟一的狀況,針對單位不同于自然人的特殊情形為其配置專門的刑罰種類。例如美國1991年開始實施的《組織體量刑指南》對判定有罪法人設計了三種處罰:一是刑事賠償,包括四種具體措施, 即恢復原狀、補救命令、社會服務命令及向被害人告知有罪判決的命令; 二是罰金, 規定了罰金額的具體計算標準;三是保護觀察。現行《法國刑法典》規定的“適用法人之刑罰”,除罰金外,還有:解散法人、禁止直接或間接從事一種或幾種職業性或社會性活動;關閉用于實施犯罪行為的企業機構; 沒收用于或旨在用于實施犯罪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等。因此,我國刑法在完善罰金刑的同時,可以考慮增設刑事破產、沒收財產、限制單位經營范圍及某些資格刑。
結語
過失犯罪是犯罪故意的對稱,是行為人在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時,對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抱有的一種心理態度,是罪過的表現形式之一。它與犯罪故意一樣,都具有違法性,社會危害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因此,正確理解過失犯罪的構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德]Dr.Franz v. Liszt, Dr.Eberhard Schmidt ( 著). 徐久生( 譯) , 何秉松( 校訂).德國刑法教科書[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303.
[2]周光權,過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9, (6):90- 97.
[3]高銘暄等,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23.
[4]周其華,關于刑法條文規定的過失犯罪的認定[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2003, (5):1- 6.
[5]高銘暄等,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