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誰都會做,但是醒來之后一段時間還能完完整整地記著剛做的夢,這樣的經歷恐怕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不太多。夢里無論是抱得美人歸,還是數票子數到手抽筋,醒來的時候往往很快就忘掉了當中的細節,這實在是讓人郁悶無比。科學家們顯然也對此深有體會,因此他們在“為什么夢境很難記住”這個問題上的研究可謂是數十年如一日。日前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正在試圖充分理解記憶的形成,并梳理不同睡眠階段的記憶狀況,爭取盡早弄清楚難以記住夢境的問題。
眾所周知,大腦中的海馬體是記憶形成和儲存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它可以讓人們的記憶固定下來,比如對于經常看到或被提起的事物,海馬體會提取出來進行一段時間的存儲(例如考試前通宵惡補),如果反復地接觸或者背誦(比如Li Lei和Han Meimei之類的),那么海馬體就會將它們輸送到大腦皮層形成長期或永久的記憶。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人們在夢中所產生的夢境記憶在海馬體中停留的時間的多少,是決定夢被快速忘掉、少部分記住或者完全記住的關鍵。
那么為什么夢境記憶會在海馬體當中有停留時間的差異呢?這源于人們睡眠的情況。即便在深度睡眠當中,人類的大腦也仍然非常清醒,但大腦當中分管記憶的部分卻顯然不是那么積極——前一天晚上背了功課第二天起來就忘光了的情況也很正常。研究人員先是提出了這樣的假設,然后他們在小白鼠身上實驗,得到了近似的結論。
小白鼠也做夢了(夢里面有誘人的奶酪和兇惡的野貓嗎?),研究人員利用高科技的家伙來收聽小白鼠腦中的腦電波情況。他們發現,一段夢境記憶只在海馬體當中存在了幾毫秒,顯然這樣的記憶無法鞏固,更不可能向大腦皮層發送這段記憶。而另一方面,做夢一般發生在眼球快速運動的睡眠階段(睡眠有多種階段,眼球快速運動睡眠又稱REM睡眠),在這個階段小白鼠和人類都一樣,其表現是眼球快速運動和心理的快速活動(做夢),如果這時候夢境突然被打斷,那么記憶將會留在頭腦里面較久的時間;但如果繼續睡眠下去,將會進入到慢波睡眠階段,這就是睡得很沉并且沒有夢的階段,海馬體等負責記憶的部件開始怠工,這也就是記憶流失的階段。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噩夢始終讓人心有余悸,尤其是中途被驚醒的噩夢。人體沒有經過慢波睡眠的階段,記憶沒有明顯流失,加上醒來之后馬上回憶,無形當中加深了記憶。而如果是夢到很爽的事情,誰也不想美夢被打斷,自然就會被慢波睡眠階段把記憶給洗掉了。
研究人員說,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有助于下一步的研究。下一步是什么研究內容我們不知道,但為了記住美夢,我們會主動從美夢中掙扎著醒過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