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連續四個月的全球銷量第一,讓中國汽車人第一次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撇開自主品牌企業的勃勃雄心不講,即使在合資企業中,中方管理層的話語權和受重視的程度也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全球車市哀鴻遍地、一片蕭瑟之際,中國車市逆勢增長,風景這邊獨好,真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覺。近來,媒體一邊持續跟蹤著通用破產危機、克萊斯勒重組進度、豐田巨額虧損等重磅新聞,看到了昔日巨頭們在危機中的苦苦掙扎;一邊關注著政策的出臺和車市的復蘇,憧憬著自主品牌的美好未來,甚至有不少人由此斷定,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很強大了,提出了跨國收購、海外抄底的種種建議,總之,一片叫好之聲。
不過,中國汽車業還遠未媒體想象的那么強大,即使趕上了10年的快速增長期,又處在中國這個高速增長、潛力巨大的汽車市場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占盡,但客觀地講,中國汽車產業仍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國車企的核心能力仍然十分薄弱。
在裝備制造業中,汽車產業屬于市場化競爭程度最高、產業鏈最長、最體現國家經濟技術基礎水平的一個支柱產業。如果以產品設計為龍頭,汽車產業鏈包括產品技術、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供應、整車生產制造、汽車銷售服務等幾個大的行業模塊,在產業運行過程中,涉及的相關行業如鋼鐵、電子、物流等就更多了。
從技術角度看,汽車技術進步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巨大的研發投入。從全球范圍觀察,美國的汽車工業已經有了100年的發展史,歐洲次之,日本稍晚,但也有了70多年的歷史,韓國汽車業也走過了30多年歷程,而中國汽車產業的真正起步不過15年左右,自主品牌的崛起無非10年之間的事情,技術差距明顯。當前我國的汽車設計整體處在模仿和局部優化階段,缺乏系統的產品開發能力,特別在關鍵技術的研發方面遠未形成核心能力。
從零部件環節看,中國僅僅初步建立起了一定的制造基礎,有一定的成本優勢,由于零部件研發投入不足,汽車零部件技術突破十分緩慢,關鍵零部件多數控制在外資企業手中。據中國汽車產業咨詢網對零部件產業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共有15000余家零部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不足三分之一,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不過300—500家,其中,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外資參股甚至控股企業,民族汽車零部件產業存在極大的技術空心化風險。
從銷售服務的角度看,經過汽車企業和經銷商、服務商們10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張龐大的銷售服務網絡。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近年來,在銷量不斷提升的同時,經銷商的虧損面卻不斷擴大,經營風險急劇增加,原有的渠道發展模式正遭遇巨大的挑戰。一方面反映了以高標準、大投入為特征的4S經銷模式與渠道快速下沉的趨勢出現了矛盾,另一方面,也說明經銷商和服務商的經營管理還停留在程式化的階段,缺乏戰略思維,核心能力亟待提升。
此時此刻,當我們以觀望的眼光,心情復雜地看著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在本土市場苦苦掙扎,親眼目睹曾經被全球汽車界當作圣地一樣膜拜的底特律一步步走向沉淪,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中國汽車界的一點反省、一點警示:如果一味追求規模,追求短暫的輝煌,不重視核心能力的打造,即使守著全球第一大市場,總有一天,中國汽車產業也會步上底特律的后塵。
成功總是縣花一現,成長才是企業永恒的主題,歸根到底,做大也好,做強也好,目標都是可持續發展。盼望中國汽車界還是少些浮躁,多些務實,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功夫放在練好內功上,畢竟,培育核心能力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