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軍 高永久
【摘 要】多民族國家是現代國家結構的普遍存在形態,民族構成的多樣性、民族 文化的多元性是這些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過國家公共權力,把一國內部各民族 成員單位統合到國家政治體系當中,實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建構和諧的民族關系 ,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終極目標和構建過程。本文從決定民族整合內在規定性的特殊矛 盾出發,認為多民族國家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長之“分”與國家統一性之“合”的張 力,決定著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邏輯,具體表現為現實性、政治性和構建性三個方面。對 于多民族國家而言,承認和保護民族成員單位作為一種異質性要素的集體權利,則是緩解這 種結構性張力的關鍵。
【關鍵詞】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制度構建;集體權利
【作 者】朱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民族研究中心博士 研究生;高永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300071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4-454X(2009)03-0017-005
“Segregation”and“Integration”: The Logic of the Ethnic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Zhu Jun, Gao Yongjiu
Abstract:The multinational country is the prevalent form of modern nati onal str uctur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nationalities are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ocial life in these countries. Through the national public authority to in tegrate a member of nationalities into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to unify nati 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re t he ultimate goal and building process of the ethnic 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From the inner regulation of the ethn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s iders that the tense between the ethnic heterogeneous elements and its growing s trength (“segregation”) and the national unity (“integration”), determines the logic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which concretely mani fest three aspects of reality, political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multination al country, the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llective rights of national ities as member s of the heterogeneous elements is the key to ease the structural tension.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untry; ethnic integration; institu tion construction; collective rights
從民族構成上看,現代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比例占到國家總數的95%以上。① 民族構成的多樣性、文化上的多元特征,構成這些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大特色。因一國內部民 族權利保障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而產生的民族沖突、民族矛盾乃至民族分離運動,充斥在 世界每一個角落。這些民族問題不僅阻滯了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民族和諧和社會發展,惡化了 國家外部的族際環境,而且還影響到國際關系格局的變遷。以致于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 一書中驚呼,“在這個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 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 沖突?!雹?/p>
對于多民族國家尤其是一些正處于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的多民族國家而言,如何對待國內多 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現實,把具有異質性的各個民族成員單位統合到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當中 ,消除因民族異質性要素帶來的民族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實現民族認同與 國家認同的統一,進而構建更高層次的政治共同體,是這些國家面臨的極為重要和迫切需要 解決的任務,也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終極目標和構建過程。本文從“分”與“合”兩個 方面出發,認為主導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邏輯展開的是其內在規定性,即民族異質性要素及 其力量的增長與國家統一性這對特殊矛盾,它們的相互作用使多民族國家產生了結構性張力 。圍繞這對結構性張力,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整合具有現實性、政治性和構建性三個表現方面 。
(一)民族整合的內在規定性:分與合的觀察視角
探討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邏輯,首先要弄清楚民族整合的內涵或其內在規定性。馬克 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質是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而質的屬性和特征則取 決于事物內部的特殊矛盾?!叭魏芜\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 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③民族整合作為一種運動形式所具有 的特殊矛盾,決定了民族整合的內在規定性及民族整合邏輯的展開。
“民族整合”是一個組合詞,由“民族”與“整合”共同組成,要理解其內在規定性,需對 “整合”及相關概念作一番考察?!罢稀弊鳛樘囟ǚ懂牭谝淮纬霈F在人文社會科學文章中 ,是與系統理論聯系在一起的④,這并非偶然。在社會研究領域,帕森斯的系統理論最先 把“ 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作為社會行動總系統的一項重要功能,即“一個系統得 以確保其內在穩定性的諸因素”⑤。此后,“社會整合”和“整合”便與社會系統的功能 分析 聯系在一起,成為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核心范疇。社會系統功能分析中的“整合”,其內涵 由兩個相互作用的方面加以規定:(1)“分”。社會分化出大量異質性要素,要素重組產 生新的結構及功能的專業化,打破了各子系統邊界的平衡,從而對社會系統的均衡產生壓力 ;(2)“合”。為了維持系統的均衡,需要協調各異質性要素、使各要素作為一個整體發 揮功能的力量或機制。換言之,社會結構分化之“分”與系統功能統一性之“合”構成一對 特殊矛盾,兩者的關系規定著社會整合的內涵。
從詞匯的演變和轉借來看,“民族整合”的涵義來自于社會整合的衍生⑥。與社會整合相 同, 民族整合的內在規定性也取決于一對特殊矛盾,它決定著民族整合的內涵及其邏輯的展開。 民族整合的特殊矛盾可以從“分”與“合”兩個方面進行觀察。從“分”的方面來看,一國 內部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增加了民族之間的區隔及其與國家統一之間的張力; 從“合”的方面來看,民族國家的構建是運用國家權力實現多重統一性的過程⑦,包括主 權領 土、經濟生活、政治法律規范、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等的統一,是統合各種不同民族成員單位 走向統一的趨勢??傊?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內涵由這一對特殊矛盾內在規定著,民族整 合的實質就是多民族國家運用國家公共權力緩解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與國家統一 性之間的張力,協調國內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之間矛盾和沖突,進而構建更高層次政治 共同體(民族國家)和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
(二)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現實性:分與合的矛盾運動
從“整合”一詞的社會學淵源來看,邁克爾?舒德森認為“整合就可能是分化和交互依存的 產物,而不是出于共性。”⑧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現實性來自于民族整合內在規定性中 “分 ”的方面。民族整合“分”的方面,即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存在的時空場景是 民族構成多元性的多民族國家。探討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現實性,有必要追溯多民族國家 的形成過程,探究其在現代社會作為一種普遍國家結構形態的必然性。
民族理論研究“所謂‘多民族國家,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雹岫嗝褡鍑?和單 一民族國家,是從民族結構上對國家所作的一種分類。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源于在歷史發展過 程中民族共同體與國家政治共同體遵循著不同的運行邏輯,兩者的演進表現出一定的交叉性 。民族共同體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分化和聚合的趨勢,具體表現形態為一個民族分裂成或分 化出數個民族,或數個民族聯合、同化或融合為一個民族。民族共同體以共同的文化為聯系 紐帶,其具體形態的演變本質上體現為文化特征的趨同或變異。國家政治共同體尤其是現代 民族國家超越了民族共同體以文化為聯系紐帶的狹隘性,在共同地緣基礎上實現了領土主權 、中央政治權威以及政治法律規范的統一性。因此,一個國家把各種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納 入自己的疆域范圍,或者一個民族由于發展演進的不同趨勢分布于數個國家,就造成了民族 邊界與國家邊界不能完全吻合的情形。在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民族成員跨國 界的遷移和流動,無疑增加了民族與國家交叉互動的復雜性。多民族國家遂成為現代國家結 構的普遍存在形態。多民族國家的存在只是為民族整合內在規定中“分”的存在提供了時 空場景,而由民族構成的多元性帶來的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與國家統一性的張力,則 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現實性的根源。
在多民族國家,民族異質性要素是指民族間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差異。民族作為一種特殊 的社會存在形式,是自然體和社會體的有機統一。作為一種自然體,每個民族都具有區別于 其他民族的一些自然特征,這些自然特征在斯大林經典民族定義中被規定為共同語言、共同 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⑩。其中,族屬意識(民族心 理素 質的一種深層次體現)和共同文化,是民族自然屬性中最為重要的區分性要素,民族之間的 差異在這兩個方面表現得最穩定、最持久和最直接。“民族共同體的存續是以民族特征(語 言、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的存在及其在民族心理上的積淀為前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特征的 集中反映。這些特征作為整體,具有區分性的功能,它們彼此密切交織而組合為穩定的整體 。”(11)民族作為一種社會共同體存在形式,必然要與社會各個方面相互關系, 從而形成了自身的社會屬性。其中,政治屬性可視為民族共同體及其范疇的本質內涵之一(12)。民族在與社會互 動關系中表現出政治屬性的不同方面,其核心則是圍繞公共權力爭取、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 展開的活動。作為民族構成要素或民族區分性重要特征的政治屬性,在社會政治結構上顯明 地標示出民族之間的差異。
民族間異質性要素具有維持民族邊界、實現民族利益的功能,而其力量的過度增長則會打破 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關系的均衡狀態,增加了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摩擦、矛盾和沖 突的可能性,甚至會因內部排斥力過強導致某些民族成員單位的分離或多民族國家解體。隨 著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異質性要素獲得了發展的契機,表現為民族意識的旺盛、民族 文化的發展、政治利益訴求的強烈等傾向,其不適度的發展則會突破民族之間區分性界限, 加劇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之間沖突和矛盾。多民族國家內部這種排斥力沿著利益和價值 兩條線索展開,具體表現為國族語言與民族語言、國民文化與民族文化、權力壟斷與權力分 享、國土開發與利益分配、國家的現代化與族體發展等方面的矛盾(13)。多民族 國家內部結構性 張力中“分”的傾向,要求國家運用公共權力協調和調控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 實現各民族成員單位統一之“合”,這就為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政治性奠定了現實基礎。
(三)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政治性:分與合的政治保障
如同在社會體系中,結構的分化與整合是兩個相生相伴的持續過程,民族構成多元性帶來的 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決定了把各民族成員單位統合進國家社會生活、實現民族和諧 與國家統一,是任何多民族國家都必須面臨的持久主題。所不同的是,多民族國家民族結構 、歷史傳統、族際環境及觀念意識等不同,決定了在民族整合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機制和 標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諸多實現民族整合的手段和機制中,民族政治整合無疑居于核心 地位,民族整合的政治性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尤其對于現代民族國家而言,其它整合機制 如文化整合、領土整合、經濟整合等,都離不開政治整合的權力輔助和一體化保障,“國家 克服地方主義的能力及民族主義思想賦予國家以權力的能力,大大地得助于交通、運輸、正 式的組織科層機構,以及政治意識形態,尤其是得助于‘主權在于人民的觀念。一個民族 社會要有能力達到、甚而只是接近于文化整合,唯一的可能性便在于通過這些機制?!?14)
民族整合的政治性,或者民族整合的政治屬性,是指民族整合的主體、客體、實現機制及目 標與國家公共權力及其延伸部分存在極其密切的聯系。民族整合的主體通常是國家及其實體 組織——政府,政府是公共權力的實際擁有者和執行者,通過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來實現 民族整合,因而這種整合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和公共性。民族整合的客體是各民族成員單位 間及其與國家的關系。這些民族單位要素及其與整體的關系,由于涉及到利益調整和價值 分配往往會演化或表現為政治關系,“多民族國家族際關系的核心是政治關 系”。(15)民族整合 的實現機制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制度構建等,其實施和運轉都與公共權力密不可分。
對于多民族國家民族和諧與國家統一而言,民族政治整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這種功能 在民族形成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如在17、18世紀西歐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新興資產階 級通過國家政治體系的統一為民族市場、民族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進而催生 了現代民族(Nation)。從民族整合內在規定性的特殊矛盾來看,民族政治整合在民族異質 性要素保護和發展及國家合法性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緩解了多民族國家因民族構成多元 性帶來的結構性張力。
從“分”的方面來看,民族政治整合通過針對民族的利益分配和權利保障,有助于民族異質 性要素的保護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6)。民 族作為一種以文化為主要特征的人們的共同體,在社會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種利 益訴求主要圍繞維持和發展與其他民族成員單位相區別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展開,表現在 文化特征的延續和發展、民族成員資格的平等、權利的保障以及對國家權力的分享等方面。 諸多民族利益訴求的核心是實現和保障民族集體及其文化的權利,即要求多民族國家對民族 作為一種異質性要素(差異性要素)法理上予以肯定和權利上加以保護??梢?民族“在很 大程度上是利益群體”(17)。伊斯頓認為,所謂政治是為一個社會權威性地分配 價值(18)。對于利益 、權利、財富等社會價值的分配取決于國家的公共權力,取決于民族整合的政治性。對于多 民族國家而言,通過訴諸各種民族政治整合機制,實現社會價值公平合理的分配,從而能夠 實現和保障民族成員單位作為差異性要素的各項權利。
從“合”的方面來看,民族政治整合通過增強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有利于實現國家的統一性 ?!懊褡?人們共同體或者族裔文化集團)與國家的形成以及內聚力的產生遵循不同的邏輯 ?!?19)現代民族國家是在超越以文化、家族、宗族等原生性紐帶聯結局限性基 礎之上,通過地 域領土、中央權威和政治法律規范的統一等次生性政治聯系紐帶,實現了包容眾多民族成員 單位的歷史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合法性基礎,也由魅力型、傳統型逐漸轉向法理型,而法 理型合法性的核心則是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及自愿踐行公共領域的制度規則。對于多民族國家 而言,凝聚各民族成員單位不能僅僅依靠歷史文化傳統(通過訴諸人們的民族主義意識和激 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來實現),而且還需要在權利保障和利益公平分配條件下,實現其對 國家的政治認同。這種政治認同保證了民族成員對國家持久的效忠情感,保證了民族成員對 國家制度的自愿遵守,進而構建了國家的合法性基礎。民族政治整合無疑契合了現代民族國 家發展的需要,通過圍繞民族權利保障和利益分配,構建一套協調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增長 與國家統一性張力的政治機制,從而有助于實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為多民族國家 合法性建設提供了政治保障。
總之,民族整合的政治性來源于多民族國家因民族多元性帶來的結構性張力,其核心在于 圍繞民族權利保障和利益分配,合理引導和保護“分”的同時,加強和凝聚“合”。而如何 通過觀念導向、制度構建等具體機制實現“分”“合”有序,則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構建 性所要解決的問題。
(四)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構建性:“分”“合”有序的目標
多民族國家民族和諧與國家統一的整合狀態,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為政治建構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民族整合可以看作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治理過程(20)。民族整合的 構建是從政治實 踐角度對多民族國家民族和諧與國家統一實現過程的抽象概括和描述,它包括運用公共權力 緩解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長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張力的各種手段和機制的總合。
對于一國民族構成持何種觀念,即如何認識多民族國家內部異質性要素的存在,決定了民族 整合的不同構建過程。在現代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兩種對立民族結構觀念的斗 爭。一種是排斥性的民族結構觀念,它追求一國民族構成的單一性和純粹性,追求以血緣、 種族、宗教或民族紐帶建立國家,忽視、限制乃至否定民族異質性要素的存在。這種觀念在 早期歐洲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表現為“民族國家”的理念(即一個民族建立一個國家),在 現代則表現為各種形式的大民族主義、泛民族主義、泛宗教主義和同化主義。在排斥性民族 結構觀念支配之下,民族整合往往表現為主體民族壟斷國家權力、執行歧視性和不公正的民 族政策、忽視弱勢民族的權利和利益訴求等。其結果只能是帶來民族異質性要素對國家統一 性的排斥力,由此導致的民族矛盾、沖突和分離主義運動,極大地影響到多民族國家的穩定 和統一。另一種則是包容性的民族結構觀念。它承認“多元一體”是一國民族結構的普遍存 在形態,承認民族異質性力量的存在及其合理發展的要求,國家構建的基礎是地緣聯系和政 治法律紐帶。持有這種觀念的多民族國家也往往能夠通過政治制度建設,保障少數民族的權 利、進行公平的利益分配,促進各民族成員單位對國家的政治認同,鞏固了國家的合法性基 礎,最終有助于增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性。
排斥性民族結構觀念,已被證明無益于緩解民族異質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長與國家統一性之 間的張力,無益于多族國家的民族整合,采取包容性的民族結構觀念,通過政治制度構建保 障民族權利、公平進行利益分配,則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題中之義。在圍繞民族權利和 民族利益進行政治制度構建上,由于對民族異質性要素或差異性要素的性質、地位及作用的 認識不同,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整合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展開:一條是個人權利或公民政治的 構建路徑,另一條是集體權利或民族政治的構建路徑。
在個人權利整合路徑下,國家的法律實施和制度建設以公民個體為對象,各種制度、法律和 規范針對公民的權利保障和利益實現展開,不承認針對國內某一民族成員單位的特殊權利。 這種構建路徑假定社會政治生活的基本單元是個體,保證個體的公民身份及其權利是政治共 同體存在的合法性基礎,任何針對特殊群體的集體權利都是對個人權利公正性的侵犯。這種 路徑下的制度構建突出表現為西方以政黨政治為特征的代議制民主,以及各種以實現民族非 集體政治權利為目標的社會文化政策,如美國的多元文化政策、墨西哥的民族一體化政策等 等。個人權利的整合路徑實質上不承認民族成員單位作為一種異質性要素或差異性要素的存 在,忽視、限制乃至否定民族成員單位對于民族集體及其文化的權利訴求。在集體權利整合 路徑下,民族成員單位的文化延續、社會發展及自我管理等集體權利,被作為民族政治的核 心內容加以構建。這種路徑下的制度構建表現為國家權力機關職位的民族比例制、國家結構 形式中的聯邦制、民族自治,以及一些以實現民族集體權利為目標的民族政策,如中國的民 族區域自治政策。集體權利的整合路徑本質上肯定了民族異質性要素的存在,并且通過制度 構建保護民族異質性要素,以促進民族異質性要素力量的發展。
從實際的實施效果來看,集體權利的整合路徑,由于順應了“現時還是一個民族發展而不是 民族消亡的時代”(21)的科學論斷,符合多民族國家內部民族意識發展的要求, 在實踐中更好地 緩解了民族多元性帶來的結構性張力,實行此種整合方式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也較為和諧 。
注釋:
①(15)王建娥:《族際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②[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版,第7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頁。 ④嚴慶通過對中國期刊網相關文章的分析,認為《科學理論評價的雙標尺系統和整合觀》( 載 《自然辨證法通訊》1985年第4期)一文最先使用了“整合”一詞,參見嚴慶:《解讀‘整 合與‘民族整合》,《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⑤[法]達尼洛?馬爾圖切利著:《現代性社會學》,姜志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 版,第58頁。 ⑥(20)嚴慶:《解讀‘整合與‘民族整合》,《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⑦參見付春:《論民族權利與國家整合》,《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⑧(14)[美]邁克爾?舒德森:《文化與民族社會整合》,李貝貝譯,《國際社會 科學雜志(中文版)》,1995年第1期。 ⑨(21)朱倫:《論‘民族—國家與‘多民族國家》,《世界民族》1997年第3期 。 ⑩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第28~29頁。(11)(12)周星著:《民族政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第25頁,第31頁。(13)寧騷著:《民族與國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250頁。(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頁。(17)Grazer N., A.P. Moynihan (ed.). Ethnic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p.7-8.(18)[美]戴維?伊斯頓著:《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劬譯,北京:華夏出 版社1999年版,第26頁。(19)王建娥:《現代民族國家中的族際政治》,《世界民族》2004年第4期。
〔責任編輯:邵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