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大量優秀的古詩作品。古詩是十分講究意境的,它通過作品形象,創造出一定的意境,讓讀者從有限的形象中,不自覺地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為深遠的內容,得到更多的藝術享受。但在教學中,意境是較難把握的。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作品的欣賞,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深邃意境,以達到更深層次的審美需求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實踐。
一、配樂誦讀
這是領會古詩意境常用的一種方法。古詩節奏感強,講究平仄押韻,韻律和諧,朗朗上口,適合誦讀歌唱。有感情地誦讀吟唱,不僅可以理解古詩的內容,還有助于領悟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的意境和韻味。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利用課本中的注釋、工具書以及詩人背景資料等初步感知古詩大意,然后運用配樂誦讀的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既可以閉上眼睛低聲慢語吟誦,細細品味;又可以聲情并茂地高聲朗誦,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如在教學《宿建德江》時,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教師聲情并茂地介紹:“孟浩然,湖北襄樊人,40歲入京求官,卻失意而歸。這首詩是詩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時寫的。”然后,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聽音樂,一邊輕輕吟誦古詩。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作用下,就會浮想聯翩,與詩中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意境。
二、古詩配畫
大多數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而理解古詩光從教師對詩句的分析講解是難以體會到古詩的深遠意境的。因此,在學生初步了解詩的大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詩中景物展開豐富的想象,對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進行再創造,精心繪制一幅詩意圖,然后在空白處題寫詩句,從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體會到詩的意境。如在教學《宿建德江》時,我先引導學生說說詩中描繪的景物,如清清的江水、煙霧朦朧的小洲、樹木等,然后引導學生想想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種畫面中,一個羈旅他鄉的游子會有怎樣的心情呢?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作一幅畫,并在畫中適當位置題寫古詩。這樣,詩畫結合,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詩中的意境,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
三、改寫古詩
古詩語言高度凝練,跳躍性大,常用較少的文字,表達深刻而豐富的內涵。為了把學生帶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依據古詩簡單的情節或詩中描繪的景物,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想象故事的具體情節以及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把古詩擴寫成一篇或敘事或寫景的文章。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在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我引導學生具體想象詩中描寫的景物(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孤單的小船和浩浩蕩蕩的長江)以及故事情節(老朋友在江邊互道珍重、揮淚離別的情景),展開想象,拓展古詩內容,改寫成一篇表現朋友間依依惜別的記敘文。這樣,學生通過語言對詩中描繪的景物和故事的再創造,達到領會意境的目的。
四、表演課本劇
愛好表演是兒童的天性。有很多古詩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情感豐富。如采用演課本劇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促進學生領會詩中的意境。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其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全詩的中心畫面,兒童急走追蝶、撲蝶,蝶飛入菜花,兒童四處尋蝶等,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的天真活潑,充滿了兒童情趣。上課時,創設情景,讓學生演一演詩中兒童追蝶、撲蝶的情節。通過表演,學生感受到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對意境的體會也就會更深入。
小學古詩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詩句理解的表面階段,而一定要利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或吟誦進入意境,或繪畫再現意境,或語言描述情境,或表演體會情境,或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將詩中的“此情此景”內化為自己的“我情我景”,和詩人情感產生共鳴,從而真正感受到詩中的意境,受到“潤物無聲”的審美熏陶。
作者單位:開縣麻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