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進
估算能力的強弱,已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節奏、學習和工作效率。因此,具有良好的估算能力,是每一位公民應具備的素質。《數學課程標準》對估算教學也有了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該怎樣在教學中貫徹實施?如何使估算過程體現策略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蘊藏在其中的思想方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估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就必須設法讓學生對估算感興趣。因此,教學時應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估算興趣。在活動中,學生有的采取小組合作形式,有的個人獨立研究,有的用體積的大小去感受13億粒米,有的以重量的多少去體驗13億粒米……顯然,在這探索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間,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思維,還親身體驗到學習過程可由自己來掌握,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從而對估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二、注重實效,滲透基本的估算方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識容量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讓他們在實際運用中逐步形成估算技能。
1.簡約法
在進行四則運算時,根據“四舍五入法”將加數、被減數、減數、因數、被除數及除數保留到整數(或整十、整百等)以簡化問題,然后再計算出大概是多少。
2.轉換法
在簡化運算問題時,還可通過轉換,以達到簡化問題的目的。
3.補償法
在簡化運算問題的過程中,有時要將算式中的各個數都同時變大(或變小),所以實際得數可能比估值要小(或大)一些,因此,可做一些調整,來補償前面運算的不足,使估算結果更準確一些。
4.數位法
在估算多位數的乘、除法時,可根據因數、被除數及除數的位數,來估計積或商的位數。積的位數等于兩因數位數的和或比這和少1,商的位數等于被除數的位數減去除數的位數的差或比這差多1。
5.規律法
根據數學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估算分數乘、除法時,根據“一因數為真分數(假分數),積小(大)于另一因數(零除外)”及“除數是真分數(假分數),商大(小)于被除數(零除外)”的規律來估算。如,當學生把“1÷1”錯算得時,由這一規律,錯誤便立即暴露出來。估算小數乘、除法時,根據“一個因數(零除外)小于1,積小于另一因數(零除外);一個因數大于1,積大于另一因數(零除外)”及“除數小(大)于1,商大(小)于被除數(零除外)”來估算。
6.現實法
根據題意,估計出與現實情況相符的結果,或列出在現實情況中不可能存在的結果。
7.綜合法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估算能力之后,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幾種估算方法來進行估算。
三、加強訓練,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
由于口算和筆算是估算的基礎,而估算反過來又能促進口算和筆算的熟練化。因此,在進行估算訓練時,要注意將估算與口算、筆算結合起來。
1.做練習題時,根據題目的特點,有的可要求學生計算前進行估算,讓學生先估計出大致的結果,為正確計算創造條件;有的可要求學生計算后再進行估算,使學生判斷計算有無錯誤并能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
2.給出一些計算結果有錯誤的題目,讓學生通過估算來判斷其正誤,使他們從中體會到估算的重要作用。
3.將算式的計算結果改寫成選擇題,讓學生通過估算后進行選擇填空。如,“下面四個數中,只有一個是53.8×1.74=( )的答案,試估算后選擇填空。(A)9.3612,(B)92.615,(C)93.612,(D)936.12。”如果這樣的題目能經常練,那么效果一定會很好。
4.測試題解答完成后,可讓學生先自己估分,或對著測試卷估(不改動試卷),或交卷后對著資料估,或與他人交流后估,這樣做不僅可提高估算能力,而且還能提高測試質量。
5.作購物款估算。如,要跟家長上街購物,這時可根據所購商品的價格及數量,估計所需帶的錢。
四、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搶抓機遇,創造性地開發教材的內容,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估算的應用價值,使他們逐漸把估算內化為自覺、自主的行動,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估算習慣。
1.教數的認識時要求估算。
2.解答計算題時要求估算。如,計算4.96×6.1,可讓學生從兩方面進行估算:一是看兩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二是看兩因數分別接近于整數幾。
3.解答實際問題時要求估算。如,張阿姨想買2瓶花生油,每瓶75.2元;還要買20.3元豬肉、5.8元蔬菜和13.7元魚。張阿姨帶了200元錢夠嗎?計算之前,可啟發學生只需估計一下錢夠不夠即可,不需計算出準確值。因為每瓶花生油的價格接近75元,買豬肉、蔬菜和魚的錢分別接近20元、6元和14元。75×2=150,20+6+14=40,150+40=190,190<200,故張阿姨帶的錢夠了。
4.教常見的量時要求估算
如,教認識鐘表時,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估計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每分鐘閱讀的字數等。
5.教測量時要求估算
①教長度單位的認識時,可讓學生對自己所熟悉物體的長度進行估計。如,課桌一邊的長度、作業本一邊的長度等。
②教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時,可讓學生用方格紙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③教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時,也可讓學生嘗試估測某些不規則實物的體積。
五、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學生估算習慣的養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其標志之一是學生能自覺地運用估算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作者單位:廣東省徐聞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