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燕
摘 要:初中生往往由于對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的偏差、相關概念的干擾或無意識地改變概念或規律的適用條件等產生逆向負遷移,因此,物理教師要加強概念和規律的變式教學、運用對比分析的教學方法、加強實驗教學、重視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以有效促進逆向正遷移,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向負遷移,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當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技能體系,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認知的過程。不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于新問題的解決會產生各種影響,而且新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也會對學習者的原有知識經驗、技能和態度甚至學習策略等產生影響,這種新舊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學習的遷移。
按照遷移的效果,可將遷移分為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知識與知識、技能與技能之間往往有許多共同或相似因素,在共同因素占優勢,不同因素顯而易見時,常常會產生正遷移。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它往往發生在彼此相似的知識和技能之間。在新舊學習之間毫無關系時則為零遷移。按照遷移的方向,可將遷移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先前學習對后續學習的影響稱為順向遷移;而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稱為逆向遷移。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成果起促進作用時稱為逆向正遷移;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成果起干擾作用時則稱為逆向負遷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從實質看,它就是新舊知識的鞭合過程。巧妙地利用正遷移,防止負遷移是教師實現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悟到后續學習對先前的學習成果形成干擾是制約學生物理知識技能形成,影響學生物理思維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原因。因此,防止逆向負遷移是促進物理教學,提高學生物理素養的關鍵。
一、產生逆向負遷移的主要原因
(一)對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的偏差
如果學生不能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或原理的適用范圍,后續學習中聯想到以前相關或相近概念及原理時,往往只注意其涉及的共同要素,忽視它們之間的差別與聯系,而造成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逆向負遷移。
(二)相關概念的干擾
物理學中有許多相關聯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本質屬性,學生如果不加以理解和準確掌握,加之對相關的物理圖景理解不透,就會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簡單化,極易產生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逆向負遷移。
(三)無意識地改變概念或規律的適用條件
學生在理解或實際運用物理概念及規律時,有時會不自覺地縮小或擴大概念或規律所涉及的范圍,因而發生錯誤使用的現象。
二、防止逆向負遷移的策略
(一)加強概念和規律的變式教學
對概念和規律的一知半解是產生逆向負遷移的溫床。為此,教師除了在講解概念、規律時做到準確、透徹外,還要加強概念和規律的變式教學,應有意識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變更事物的非本質特征,通過分析、對比與評價,突出事物隱蔽的本質屬性,幫助學生克服負遷移效應。
(二)運用對比分析的教學方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認識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地防止逆向負遷移。比如,學完判定電磁感應現象中的感應電流方向的右手定則后,會干擾學過的判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所受磁場力方向的左手定則的正確運用。這時我就及時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在兩個定則中,磁感線都垂直穿入手心,拇指分別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方向和所受磁場力方向,四指均指電流方向。通過對比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了學習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逆向負遷移的發生。
(三)加強實驗教學,強化提高
物理實驗具有容易吸引學生注意、直觀可信的特點,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準確把握學生中錯誤觀念產生的原因與特點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的放矢地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可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有效地防止逆向負遷移的發生。
(四)重視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的培養
物理習題的解法多種多樣,在學生掌握最常規的、最基礎的方法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盡量不助長學生的思維惰性,帶動、鼓勵學生從更高的層次或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這樣既能深入開發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又能激發他們綜合、靈活地思考問題的興趣,防止逆向負遷移的發生。
教學實踐表明,在解決新問題時,凡是具有科學嚴謹的思維方法、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很少發生逆向負遷移。而辨析能力不強,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學生,則往往會造成思維混亂。所以,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相異的問題比同,對相似的問題比異,進而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質,學會探尋不同問題的聯系與區別,以有效促進逆向正遷移,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向負遷移。
參考文獻:
1.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于明.課堂教學方法與藝術實用叢書.國際文化出版社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