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利霞
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體驗源于情境,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語文課具有創設情境得天獨厚的條件,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極易調動學生的情感,一個優秀的教師完全可以依據“文章的情”創設情境,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使課堂教學呈現張弛結合、起伏跌宕、意趣盎然的生動局面,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之美。
一、創設閱讀情境,感受語言之美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閱讀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閱讀這門技能,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朗讀。朗讀是維系作品和讀者之間感情共鳴的重要表達方式,也是讓學生融情于文的體驗途徑。語感的培養,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提到:“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崩?用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美讀時,教師要適當指導點撥,學生要傾注自己的感情,這樣就很容易探求詩人內心情感變化的脈絡和作品的內涵,體會詩歌不同意境。散文亦如此。散文語言流暢、優美,通過朗讀散文能讓學生自己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所在。
其次,如果在課堂上只局限于課本,那么學生的視野將受到限制,思維受到禁錮。只有把學生從教材這個狹小天地中解放出來,不斷地添加新元素,學生的潛能才會激發,始終處于積極地思考之中。教師在課堂上設定閱讀情境,引導學生由課本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閱讀創新的能力,促使他們在課外開展研究性閱讀。布魯納提醒我們,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引導下發現的過程,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閱讀情境創設中,教師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的、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獲取知識的渠道,可以使學
生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現實之美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情,讓死板的課文、狹隘的課堂走向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中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帶來的情,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感融合起來,這也是情境創設比較巧妙的一種方法。具體操作上,教師可在課堂上虛擬特定的生活情景,設法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現場“經歷”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驗,內化為綜合的語文素養。用形象來反映生活是文學的基本特征,有些作品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遠,學生不易掌握,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便可以舉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例如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在虛擬的“真實”中借助再現情節來體驗語文中的現實。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有幾幕精彩的情節:“蘭芝遣歸”、“蘭芝抗婚”、“夫妻誓別”、“雙雙殉情”等,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生將這幾幕改編成對話式的話劇,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的精彩表演將鮮活可感的人物呈現在同學面前:善良美麗、堅貞、外柔內剛的劉蘭芝;對蘭芝一往情深卻軟弱怯懦的焦仲卿;尖酸刻薄、冷酷無情的焦母等等。這是對古代生活的現實演繹。
國外語文非常重視知識的運用。凡是重要的作業,都盡可能設計成各種生活情景,很少安排單項的聽、說、讀、寫作業,讓學生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作業設計,大大降低了難度,而且使學生真正在作業中有所得。將語文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掌握語文的精髓。
三、創設問題情境,感受探索之美
情境教學強調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不同于以往被動地聽老師講解,主要依靠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對問題的領悟。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將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景中,觸發他們弄清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誘發他們探究的思維活動。例如,教學《陳情表》,司馬氏集團滅蜀后,李密作為西蜀名賢被征召,他頓時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于是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結果“晉武帝覽表,嘉其誠款”,不但原諒了他,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養祖母奉膳”。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問:為什么一張小小的“表”能使李密擺脫生死攸關的險境?請聯系課文說明理由。
這一問題涉及對文章歷史背景和作者身世的把握,需要了解全文圍繞“情”、“孝”展開的寫作思路,細細品味文章“悲慟動人”的語言,還要設身處地地想象李密和晉武帝的心理,這就構成了一個特定的問題情境,這就是一個統領全文的“綱”。課堂上學生沉浸在這一問題情境中去探究,課外更是積極地查找資料,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文學的熏陶,吸取了語用經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喜歡語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閱讀情境、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之美。
作者單位:廣東省紫金縣爾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