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紅英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數學課程標準》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的變化和教育目標的轉化,它提得要比過去任何一個大綱更為完善、更為先進。它要求老師們要拓展視野,更新教學理念,作為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為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以達到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目的。近年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學生當成數學學習活動的主體,能否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目標也成為我們數學教師討論的焦點。本文敘述的是筆者這幾年來從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共勉。
一、創設人文學習環境,使學生敢于自主學習
羅杰斯說:“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認知心理學也指出,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學生情感的誘發,應該多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關愛每一個學生。數學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激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勵和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遇到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問:“你們誰愿意把自己的思路告訴全班同學?”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看誰的方法多,最好。”當學生列舉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時,應立即給予肯定:“你們真行!”對待一些不經常發言的學生你可以這樣問他:“其他同學都說了自己的見解,你不想試試發表一下你的意見嗎?”即使答錯了,仍要表揚:“你能站起來說,老師和同學已經很高興了,沒關系的,慢慢來。”如果回答出人意料,教師就要更加贊賞。這樣一來,氣氛愉悅,心情放松,既傾聽教師,又傾聽學生,不僅關注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更關注了學生被激發起的求知沖動以及平衡這種沖動的欲望滿足所帶來的成功體驗。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自主學習
教書是為了育人,學生獲取知識是發展自己的起點,學生的內因才是獲取知識的關鍵,所以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就會主動去學。教師的情感是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間接的原動力,小學生往往是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學習中就能更加積極主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思想觀念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熱情鼓勵每個孩子,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并在教學中多動腦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求知的興奮點。
三、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善于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創新,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爭辯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交流,特別要鼓勵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也參與合作交流。學會交流,促使自己更積極、更主動地生成新的觀點,進行新的探究,搭建新的認知結構,獲得更多成功體驗,使自己能夠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同時在合作交流中,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問題,及時進行適當的指出和幫助。如正是這種開放的學習過程,給學生自由發揮的余地,引發了不拘泥于一種的認知結果。
四、創設探索時間和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全程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通過對過程的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再與全班交流,使之達成共識。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對同一事物的觀察也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問題的解決往往是殊途同歸。在提出數學問題,形成數學概念,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中,學生會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來觀察、分析、猜測、整理數學問題,多種方法并存的現象時常出現。讓學生廣泛參與,從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探索與思考是創設主動學習空間的主要方式。的確,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得到初步結果之前,從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有一個發現、創造、犯錯誤、丟棄和承認錯誤的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思維過程。我們應更多地留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和空間,讓感悟過程豐富多彩。
總之,《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使我們在教學生涯中又邁開了新的一步。我堅信,只要我們依據課程標準,潛心地鉆研教材,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我們的數學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浦江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