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濃
摘 要: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體裁多樣,語言各具特色。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特色,找準最佳點,或讓學生學文明理,練習格言;或讓學生展開想象,學寫童話;或讓學生品味涵詠,學寫詩歌;或品讀悟情,抒寫感受。通過不同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小練筆 語言實踐 語文能力
教材中所選的課文文質兼美,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結構布局,都是我們學生學習的首選好資源。如果教師備課時能根據不同體裁的課文,抓住課文特色,找準最佳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則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又一途徑。
一、練筆形式多樣化
(一)學文明理,練寫格言
任何一冊語文教材,都有思想教育相對集中的單元,而且滲透著濃濃的人文氣息,為學生的多元感悟和個性表達提供了平臺。我們教師就要引領學生浸潤在這些優美的文本中,吸取知識的甘霖,接受美的熏陶,陶冶情操,并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展開想象,學寫童話
兒童是最有想象力的。世界在兒童的眼里如童話一般,周圍的一切都是活的,會說話。《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寫想象性習作,是符合小學生心理和思維特點的。我們要給學生創造機會,在大膽想象中放飛個性,讓學生享受習作的快樂。我們教材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而童話是學生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我想這又是學生學習的好資源。
學習了自選課文《七色花》以后,我說:“同學們,七色花以神奇的魔力,幫助小姑娘實現著她的夢想,我想同學們也有美好的夢想或愿望,就讓這朵神奇的花來幫助你們吧。請以《五色花》或《三色花》為題寫一篇童話。”同學們都興趣盎然地寫起來。
(三)品味涵詠,學寫詩歌
兒童詩語言生動活潑,內容貼近生活富有情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學生喜歡的文學體裁之一。我在教學詩歌時,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努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后,我亦在最后環節設置了拓展練習,讓學生任選一節進行仿寫詩歌練習。同學們興致很高,不一會兒,就舉起了一雙雙小手,爭相發言。最后,我讓學生合作,仿照課文結構完成一首完整的詩歌,然后署上自己的姓名,把習作張貼到教室的學習園地上。學生歡呼雀躍,為自己能成為小詩人而自豪。
(四)品讀悟情,抒寫感受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重視文學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通過品讀詞句,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上下文抒寫心中的感受。努力做到文本、教師、學生和諧統一,讓學生的情感和語言文字共振發展。
本人執教《我盼春天的薺菜》時,教學“我由于財主家人追趕,害怕得跳入冰冷的河中,上岸后不敢回家”的情景時,我學習張祖慶老師的教學預設,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設一個情景:讓母女之間進行內心獨白,互訴衷腸。無論是課堂氣氛還是學生的情感,都達到了高潮。學生在說寫中進一步感受到舊社會里窮人生活的艱難、小女孩內心的痛苦與渴望!
二、練筆策略多元化
(一)利用結構特色設計小練筆
教材中許多課文體裁不一,結構多樣。教師可利用課文中的不同結構形式,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有的課文其中片斷采用總分總結構;有的文本其中某一部分采用先概括后具體的結構形式;有的采用時間順序來記敘。通過不同結構的練習,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不同的內容、不同的事情可以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
(二)利用語言特色設計小練筆
我們知道,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范例,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首選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中富有特色的語言、富有規律性的語言,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以此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三)利用課文空白點設計小練筆
教材中有些課文情意深遠,意味雋永。特別是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讀后讓人回味無窮。有些課文,作者在意猶未盡處卻戛然而止,讓人越嚼越有味……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句子,讓學生理解、感悟,然后進行想象補白。
三、練筆切忌隨意性
課程標準非常強調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語文能力的途徑是語文實踐。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小小練筆成了課堂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并不是說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課堂練筆,切忌課堂練筆的隨意性。我們要根據課文內容,根據文本情感的觸發點,選準最佳時機,進行讀寫練習。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得到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最終達到以讀促寫、以寫悟情的目的。讓學生的語言與情感共振,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陽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