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蘭
新課程的目標提出: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筆者認為:
一、當一位有創新意識的教師
1.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
有人說,沒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能養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那我想,觀念是行動的靈魂,觀念對行為起著指導和引領作用,沒有創新意識的教師,又怎么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以往,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忠實的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強調更多的是記憶和大量的練習,教師的教學方法是講授,灌輸為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對教材和教案負責,學生則滿足于完成考卷和獲得標準答案,形成了教師對學生的權威性和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無從談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強調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探究的精神。我們可以多一些提問、多一些啟發、多一些探究。
2.多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論認為,教師作為一個教學專業人員,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歷程。成熟只是相對的,而發展是絕對的。
學生需要學習,老師更需要學習。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現代教學技能,了解前沿知識,關心時事……如果我們不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能認識自然科學中蘊含的人文價值,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怎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物理學,怎么善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又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新課程標準對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一是“能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二是“從物理學的角度明確地表述這些問題”。前者是后者的基礎,且比后者更難,更富有創造性。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我們要怎樣做呢?我的嘗試是:
1.問題性教學
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有創新意識。在教學當中,可以在適當的地方設置問題式教學,效果要比直接告訴學生好得多。例如,在《原子核的式結構》教學中,講到α粒子的散射實驗時,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現象后,我給他們提了這么一個問題:湯姆生發現了電子,使當時的人們意識到電子是組成原子的一部分,繼而“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的提出,如果是你面對這么一個實驗現象,你會有困惑嗎?結果,學生熱烈地議論開來。這樣,就把學生原有的認知——電子是原子的組成部分、“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客觀事實——α粒子散射實驗,聯系起來。從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
2.彎下自己的腰 學會傾聽
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與創新意識培養息息相關的問題。以往,我們老師和學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平臺上交流意見、探討科學知識。曾幾何時,我不高興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我不喜歡學生對我的講解露出迷惘的表情,不喜歡學生的思維跳出我設計好的教學框架,更不喜歡他們對我的講解持有懷疑……
現在,我要彎下自己的腰,學會傾聽;我要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要用自己的笑臉和親切的語言告訴他們:錯了也沒關系,有疑問可以提出,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在和你們一起學習,一起解決問題。
三、以物理學的發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每每碰到涉及到歷史的回顧時,我都不吝惜時間給他們講述,我希望他們在腦海里有這么一個印象——科學的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質疑。也許,一時半會,我看不到成效,但我堅信,長期下來,學生會被潛移默化,這對于他們,誰能說,不是一種財富呢?
四、物理實驗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觀察是指學生直接運用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或間接借助于器材對物理現象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并且持續、反復的知覺過程。實驗教學,給學生提供了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有了觀察的直觀、形象的對象。實驗時,我充分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做多了,學生觀察多了,他們的觀察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2.鼓勵學生用身邊的日常器具做實驗
實驗的課程資源并不限于實驗室的現有儀器,生活身邊的物品也是重要的實驗資源。例如,一次性塑料杯演示大氣壓強;用易拉罐演示在完全失重下,里面的水不會流出;直尺測反應時間等等。課文里的迷你實驗室有許多實驗都是可以用身邊的器具完成的,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做實驗,碰到問題想辦法解決,擴展了他們的思維,從而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時代向我們老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怎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目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摸索。只要我們用心去做,總會有收獲的。
作者單位:海南省海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