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山
所謂心理健康,狹義地講,是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有比較完善的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夠自如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去適應客觀環境,使個人的心理傾向和行為與客觀現實之間達到和諧完美,青少年正處于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時期,這是個半成熟、半幼稚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時期,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常見的有:抑郁心理,表現為憂心忡忡,孤僻,對人冷漠無情,對生活缺乏熱情,對前途沒有信心,對什么都不感興趣;自卑心理,表現為缺乏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暴自棄,對人對己一切都漠不關心;恐懼心理,表現為怕老師,怕考試,怕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不敢講話;喜怒無常,情緒不定、多疑過敏,常把別人的某句話或某個行動看成是對自己的不尊重;狹隘妒忌,凡事都斤斤計較、常為細小的得失苦悶、煩惱,不愿意看到他人的成績和進步,打擊別人顯示自己;逆反心理,表現為對老師的教育、父母的規勸、同學的幫助都從反面意義上去理解,認為這些都是虛情假意,抱著對抗的情緒對待一切,把他人的關懷當作歹意;神經衰弱、萎靡不振,表現為學習時精神疲勞,精力不集中,如此等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一旦得不到及時而適當的調節和校正,久而久之必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那么應當如何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抓住思想教育之本,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消除抑郁心理。在教學的各門功課中,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現實,理解人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現實之間不斷產生的矛盾,使他們的理想和行為切合實際。
二、利用思品課解剖不健康心理,教會學生自信、自強,恰當地評價自己,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擺脫煩惱、戰勝挫折的方法,引領學生從自己求知的成功和失敗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所具備的水準,會客觀地對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自大,又不自卑,既不過度表現自己的興趣,也不過度壓抑自己的憂傷,在順境時不趾高氣揚,忘乎所以,保持謙虛謹慎,不懈努力,在逆境中不垂頭喪氣、一蹶不振,不做違心的、后悔和內疚等引起內心沖突的事情,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做到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對前途和未來充滿信心。
三、抓住學生在校生活,如集會等各項活動契機,引領學生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合群是健康心理的一種表現,作為教師要利用好切入點,及時教給學生與人交往的方法,鼓勵學生真誠地與人交往,使師生和同學之間彼此相容。同時把集體作為個人成長的基石,在集體中陶冶情操,胸懷坦蕩,為他人服務。
四、結合各科教學教會學生科學用腦,合理支配自己的時間,養成有規律、有節奏地生活和學習的良好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不留過于單調而繁重的課業負擔,重點知識放在豐富多彩的輔導活動中解決,這樣會使學生產生輕松感并對前途充滿信心,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要切合實際,應該是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否則,就會使學生產生心理負擔,從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五、注意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以教師端莊的人格形象感染學生。教師的情緒、氣質、性格、興趣、愛好、人際關系、社會交往等都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設,要樂觀、開朗、和善、公道,要善于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輕松愉快的精神面貌。這些對于學生來說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防止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
六、結合教學給學生樹立強者風范,如教材中的著名榜樣、科學家、發明家等,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挫折、失敗、中傷譏諷、冷落壓力面前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不怯懦自卑、灰心喪氣,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善始善終,在改革開放的現實社會中這是每個社會成員必備的心理素質。在學生的在校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溝通,敞開封閉的心扉和老師、同學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和諧發展,開闊視野,經受鍛煉,不斷提高適應能力,這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徑。
七、創建三結合教育氛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針對目前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保持家長學校及社會的聯絡和溝通,對可能出現的思想行為方面的問題及時警示,防范不良后果的發生,特別是對那些單親生和留守生,不但教師本身要有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要教育全體學生,多加關照和理解,主動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之不便,使那些有孤獨悲觀、抑郁自賤心理的學生感受到學習生活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感到快樂和溫馨,同時也要注意“小皇帝”的思想“改造”,讓他們學做人的道理,克服驕氣、傲氣,學會與同學友好相處,學會同情他人。使他們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強烈的求知欲望、科學的求知方法和頑強的探究精神。
總之,在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求教師課上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神情,了解并抓住學生心理;其次要及時疏導,使其恢復健康心理;最終要持之以恒,培養健康而完善的個性人格。
作者單位:遼寧省喀左縣蒙古族自治縣南公營子大三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