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瑞霞
舞蹈是一種動態語言,與音樂可謂相親相愛兩姐妹。舞蹈用它獨特的動態語言來反映音樂內涵,而又借助音樂把舞蹈情緒推向頂峰,滑向低谷。聾生,由于聽力障礙,無法與常人一樣去聆聽那優美的樂曲,無法理解山歌和小調與交響樂有何不同,更不可能通過音樂那獨特的表現形式去理解舞蹈情緒。結合本校聾生特點,在舞蹈欣賞課上,我嘗試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一、以引導為主,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循序漸進就是指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學習。聾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導致思維緩慢,想象貧乏,理解力差。在剛開始時,我選擇結構比較簡單,形象鮮明,與生活貼近的兒童和民間舞來分析、欣賞。如舞蹈《讀書郎》、《鬧花燈》等。首先,我以故事形式把舞蹈內容講給學生,讓學生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找到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然后,再找一些圖片、繪畫、錄像片之類,配以歌詞、解說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舞蹈內容、情緒。最后讓學生來欣賞舞蹈片。小學生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去上學所體現的那種迫切心情和決心,不正是自己來學校讀書的心情嗎?春節、元宵節孩子們在家門口點的爆竹,舞的龍燈,耍的高蹺也正是當地的民間舞蹈所表現的場景,反映了人們那種富足、吉慶、祥和的氣氛。再如《三只蝴蝶》,簡單短小,通俗易懂,讓學生感到爽朗、明快、質樸,欣賞這類短小而又貼近生活的舞蹈,既便于聾生理解又能豐富他們的舞蹈知識和精神生活。
二、以圖引境,以境引情,情景結合,以視覺拓想象,增強欣賞效果
在教學中我就根據音樂、舞蹈所表現的內容通過圖片、錄像片等把情、形、動、靜有機結合起來創設某種特定的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以擴展思路。例如欣賞具有時代精神的大型舞蹈《黃河大合唱》時,根據音樂、舞蹈所表現的內容,我先讓學生觀賞黃河兩岸美麗如畫的風景片,再讓學生觀看戰爭紀錄片,了解舞蹈背景,同時啟發學生:這里講述了兩岸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開渠筑堤,過著幸福、和平、安靜的日子,但好景不長,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兩岸人民被迫妻離子散,背井離鄉。但是,英勇的黃河兒女不甘蹂躪,奮起反抗,抗日熱情就像洶涌奔騰的黃河水擊打著黃河兩岸。兩岸人民為了保衛美麗幸福的家園,保衛全中國誓死奮戰,誓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然后再讓學生欣賞舞蹈《黃河大合唱》。這樣,逐步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這樣一個過程:《黃河謠》、《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那么,這個過程,就是《黃河大合唱》。
三、圍繞中心主題,通過合理布局,增強學生注意力
我認為,欣賞課不能單純為了欣賞而進行,應圍繞欣賞的共性展開,采用多種形式,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單一性的欣賞變成有趣的層次性教學。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得到美的滋潤和熏陶。例如:通過欣賞舞蹈《筷子舞》,讓學生去感受蒙族舞的風格特點,了解蒙族人民的熱情、豪放、勇敢與奔放,了解蒙族燦爛的“草原文化”。根據這一目標,我做了如下設計:1、視聽結合,老師結合圖片等講述蒙古大草原的情景,從生活到自然,從狩獵游牧到生產勞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中去。2、讓學生自己講述看過的電影(電視或小人書等)中有關蒙古大草原的情景,老師點撥。3、欣賞舞蹈《筷子舞》,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談談對舞蹈內容的理解及想象其展示的畫面會把我們帶入一種怎樣的意境之中。從而明白了蒙族舞蹈無論從形式到內容無不打上游牧的烙印。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看看、想想、講講中集中注意力得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四、結合聾兒特點和所學內容,抓住時機,滲透教育,加強舞蹈欣賞課的思想性
聾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生理缺陷而導致他們性格孤僻,自卑感重,猜忌心強,所以,我在欣賞課中,不僅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而且還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賦予他們美好的情感和開朗的個性。
例如:在欣賞舞蹈《丑小鴨》時,我重點向學生講述“丑小鴨”坎坷的生活經歷,引發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然后讓學生欣賞舞蹈《丑小鴨》,最后我問:“丑小鴨為什么沒有被命運打倒?”大家爭相發言,有的說:“靠勇敢、靠堅強和自信?!弊詈笪铱偨Y:同學們說的都對,今天我們欣賞的這個舞蹈作品就是表達了這樣的一種思想境界:丑小鴨頑強地與命運抗爭,在逆境中掙扎,對幸福和美好生活充滿追求和向往,最后,終于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和信心戰勝困難而變成一只美麗的小天鵝。從而引導學生不要因為自身缺陷而自卑,幫他們樹立戰勝困難,戰勝自我的信心。最終成為一個殘而不廢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之,上好舞蹈欣賞課,不僅僅要結合聾生生理特點克服重重困難,而且還要把欣賞課教學與學生接受能力、學習興趣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發展和提高聾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協調能力,以便更好地培養和提高聾生的舞蹈欣賞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