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祥龍
當前,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普及,計算機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如何根據學科特點,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要把握信息技術課的特點
信息技術課教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基于對信息技術深刻的認識,我認為它同傳統學科的學習有所不同,有著其鮮明的自身特點。
1.傳統學科強調打好基礎,而信息技術則重在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習。
對于一個沒有學過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人,我們直接教他學習如何上網,去瀏覽一個網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載、打印出來,這樣手把手一教,他幾下就學會了。
2.傳統學科缺乏“隨機性”,而信息技術則可以“急學先用,立竿見影”。因為對廣大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還不是一個專業,也不是一種理論課程,而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所以“應當提倡學以致用”,“要使中小學學生都能輕松自如、興趣盎然地進入信息技術應用的大門,不要難倒他們,更不要嚇倒他們。”
第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對許多學生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及時把握住由計算機而引發的興趣,就會遷移到所教的主題中來。所以我們在利用計算機教學時,通過游戲等有趣的形式來組織教學,使計算機課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中采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為輔導”的情境式教學法,力求通過動畫、音樂、聲音、文字、教學情節、游戲、練習、測試以及真實世界的情感教育等創造出特定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計算機學習與真實世界知識學習的氛圍中,使學生能夠為自己建構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識體系。
第四,在教學中注意幾項原則
1.情境性原則:一是指信息技術課程光盤教材的課件設計要結合學習內容提供與知識有關或類似的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并結合仿真虛擬技術,創設逼真的“現實世界”的效果,以利于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探索學習,發現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主人翁感。二是指老師要積極創造出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主要是一種真實的人類感情即情感教育(EQ),這是再好的信息技術光盤教材也無法創造出來的。
2.針對性原則:不僅只針對學習的問題,也針對學生的能力。教學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脫離教學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學生放任自流的學習,另一方面老師又要盡力了解每個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不同程度。
3.開放性原則:在針對性原則的指導下,教材的編制應是自主型的,要開放靈活,不能是課堂教學的封閉直線式,也不能是電子書刊信息簡單的羅列呈現式,老師要鼓勵學生在主動求知過程中即興創造、突破預定目標的束縛,使教學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
4.合作性原則:教與學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故步自封的閉門造車,不是沒有師生交流、學生交流,老師應要求學生在帶有自主能動性的同時,又能融入和諧友好的協作氛圍。老師可組織學生借助小組講座協商,甚至于網絡漫游,廣泛接受各種意見建議,交流觀點,共享集體智慧成果,從中選擇最有效、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俗話說,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由興趣到能力,先動手后明理,由熟練到創新,先起步再放眼”。學生的知識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自己而獲得的。教師被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最有益、最有利、最有力的“教學工具”,他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別是在學生放任自流的學習時,將起到最大的限制和控制作用。教師要為學生積極提供真實的現實世界知識,學生知識的獲取與同化總與特定的情境相關,要把情境建設看成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
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技能培養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嘗到成功的快樂,這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鳳凰山鄉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