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的地圖封面
網絡達人的你,早就知道那句廣為流傳的“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電影狂人的你,不知為李安的《斷背山》流了多少淚;文藝青年的你,迷戀《夏洛的網》的樸實與溫馨……可是你也許并不知道,那句風靡全球的俏皮話是《紐約客》1993年7月5日刊登的一則漫畫的標題語;安妮·普魯的《斷背山》原著最初發表在1997年10月13日的《紐約客》上;《夏洛的網》作者E·B·懷特不僅為《紐約客》當了56年的時評撰稿人,還娶了《紐約客》的小說編輯為妻。因此上,自詡為都市精英的你真的很有必要一睹《紐約客》的風采。
鼎鼎大名的《紐約客》有知識,有文化,搶新聞,登小說,畫漫畫,說風涼話,一直是紐約知識階層最為喜愛的雜志,不僅如此,它還在封面設計上獨樹一幟,尤其是在地圖表現形式上的獨特創意,每每轟動一時。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1973年3月29日的“從紐約第九大道看世界”。
我們都知道,曼哈頓的街道是由南北向的大道(Avenue)和東西向的大街(Street)構成的棋盤式結構,其中大道自東向西編號為一至十一,這張地圖就是從第九大道上空往西眺望的藝術效果:高樓林立的繁華景象一直延伸到哈得孫河,河對岸就是美國大陸了,但與紐約截然相反,那里仿佛未化之地,除了不知是什么名字的幾座山,只隱隱綽綽地分布著新澤西州、得克薩斯州、猶他州、華盛頓特區這幾個行政單位,以及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芝加哥這幾個大城市,此外一片荒蕪。再往西,越過太平洋,就是俄羅斯、日本、中國了。
這幅諧趣的主觀式地圖,以夸張的手法諷刺了狂妄自大的紐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世界觀。問世之后,迅速得到熱捧,并被大量復制和模仿。終于,1984年的電影《莫斯科先生》(Moscow on the Hudson)的宣傳海報成為引發官司的導火索,忍無可忍的原作者索爾·斯坦貝格一怒之下,以侵犯版權為由,將以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首的一干媒體告上了法庭——當然,他贏了。
然而,經典總是會被一再致敬的。2009年3月2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的封面圖片“中國人眼中的世界”,正是又一幅這樣的模仿之作。撇下政治不談,這幅描述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崛起的地圖還是很有趣的:在太平洋的另一邊,華爾街成為美國的一道大裂谷,自由女神則一手捧著飯碗,一手舉著“請慷慨施與”的標牌;而在更遠處的歐洲,僅有的標志是普拉達和愛馬仕兩個奢侈品牌……當然,《經濟學人》不會吃官司了,圖中一塊廣告牌上已經寫著“向斯坦貝格和紐約客致歉”。
《紐約客》最為著名的地圖封面還有2008年10月6日的“佩林的世界”。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佩林由小小的阿拉斯加州長一躍成為共和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引發了諸多爭議。近幾年來,《紐約客》的一些時評常常帶有明顯的黨派傾向,這張地圖就是暗諷佩林是一個很有局限的政壇新人,推開窗戶,是一重又一重的阿拉斯加,再具有國際視野也就看到了個俄羅斯。旋即,在2008年10月13日的雜志中,《紐約客》以“全體編輯”的名義正式支持奧巴馬一可憐的佩林!
最后隆重推出2001年12月10日的“紐約客斯坦”。
注意這個日期,沒錯,這是“911”事件整整過去3個月。封面的這幅紐約地圖大部分地名都以ks、stan結尾,按照作者麥拉·考曼自己的說法,“把和紐約有關的名字與中東那兒的語言結合起來,最后就是很搞笑的一個結果”。的確,這個封面甫一出現,立刻引起了紐約人的熱議,人們都說,“紐約客斯坦”帶來了“911”后的第一個微笑。
“斯坦”原詞出自波斯語,本意是“地方”、“地區”,后來隨著波斯文化的傳播、伊朗語各族的繁衍,進入印地語、烏爾都語以及突厥語族諸語言中。“紐約客斯坦”正是借助了這一顯著的地名命名特點,制造出阿拉伯世界入侵美國的獨特效果。
紐約市是由布朗克斯區(The Bronx)、曼哈頓(Manhattan)、皇后區(Queens)、布魯克林區(Brooldyn)、斯塔滕島(Staten Island)這五個行政區組成的,“紐約客斯坦”基本遵照了這個分區,分別用紫色、黃色、綠色、橙色以及左下角的淺紫色來表示。一目了然的是,布朗克斯區直接被更名為布朗克斯斯坦(Bronxistan),而斯塔滕島干脆就簡化成了stan,與之類似,位于曼哈頓中部的中央公園更名為中央公園克斯坦(Central Parkistan)。
“紐約客斯坦”中有很多簡單直白的英文語匯,比如皇后區的中上部有一處叫做“你不理解斯坦”(youdontunderstandistan),距此不遠則有個“非常糟”(veryverybad),中下方還有一處“壞嘻哈”(hiphopbad)。皇后區被譽為全世界最多元化的移民集中地,移民人數達100萬,來自圭亞那、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共和國、印度和韓國等各國的人民混雜于此,紐約人對這個地方的感受可見一斑。
有一些地名則很復雜,比如Artsifarsis,其所在的位置正是曼哈頓藝術場館的集中分布區——在西24街周圍的7個街區內擁有250家以上藝術展覽館,而在詞匯構成上,則巧妙利用了嚴肅藝術(arty-fatty)和伊朗語(farsi)的組合;又比如皇后區南部的Kvetchnya,有研究者認為它是車臣(chenchnya)這個單詞和意第緒語“不停地抱怨”(to kvetch)的結合,表現猶太裔紐約人滔滔不絕的本事,據此推測,這一帶應該是猶太人的聚居區吧。
我家住在舊閩縣
吳曉菲
2007年,我去西安玩。在當地一個郵局給家里發了封明信片。寫地址的時候,郵局大叔伸過頭來給我指錯:“你怎么把‘縣寫在‘區后頭?”
是的,福州市鼓樓區旗汛口舊閩縣四排巷2號,就是這樣,沒錯的。大叔覺得反常,是有所不知福州的建制沿革。明清時期,福州城由閩縣和侯官的部分組成。兩縣以南街(現在的八一七北路)為界,東半城歸閩縣,西半城歸侯官。所以,閩縣的陳寶琛和侯官的林則徐,如果以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算,進士及第的金榜上,籍貫都該寫成:福建福州人。
旗訊口一帶,俗稱舊閩縣,是從前閨縣縣治的所在。我家住在舊閩縣我爸爸家的老房子,這里的木構民居雖比不上三坊七巷顯達精美,也有幾百年的歷史。整個宅院至少也有2000平米,住著十幾戶人家。左右兩路是廂房,中路是天井和廳堂相間。我們家在挨著后廳的西廂房,兩進房間。房前的小天井,我爺爺養了花草,房后是全院共用的水井。我小時候將家里的相片底片從犄角旮旯里掏出來,撒進洗衣服的木盆,再倒進水,我奶奶過來問:“妹妹,你在做什么?”“我在洗相片呀。”
小時候的日子怎么回想都是金燦燦的,但是這幾年回家卻十分受不了。老房子沒有衛生間,洗澡也就罷了,出門幾步就是溫泉澡堂,最煩是上大號,每天都得去慶城寺市場里的公廁。一路上都踮著腳尖邁過一洼一洼的污水,我回來就跟
媽說:“我多嚴重的鼻炎啊,到了那廁所,鼻子馬上就通了。”我媽當場賞了我個爆栗:“老娘在這住了十多年沒吭聲,你才回來幾天鬼叫什么?”
但真的辛苦。2006年龍王臺風的時候,窗外疾風勁雨,門里四壁滲水,更要命的是雨水漫過臺階,直淹到屋內。我爸媽用各種器具接水盛水都無濟于事,最后干脆束手就擒,兩人困坐在床榻上,心驚膽顫等到天明,其情其景,真體會了什么叫“汪洋中的一條船”。
亦喜樂亦悲辛,這就是屬于我家的舊閩縣。10月,這里就要夷為平地,我會懷念它。
嘻哈相聲和地理相聲
順宇
托了郭德綱和德云社的福,現如今聽相聲重新成了件時髦事兒。可郭爺“飄了”,進軍影視圈了,于是相聲迷們又滿北京尋找新的寄托。別說,還真給他們在老北京的鼓樓腳下找著了。這是一個年輕的相聲團體,名叫嘻哈包袱鋪,成員平均年齡才24歲,幾乎清一色的80后,掌柜的叫高曉攀,生于1985年,號稱“相聲帥哥”。聽相聲不稀奇,聽80后說相聲還真新鮮,于是嘻哈包袱鋪很快火了。他們的演出基地在鼓樓西大街上的廣茗閣茶樓,這茶樓地方不大,倒是五臟俱全,有戲臺,有八仙桌,有長板凳,還有樓座。在這里沏一壺茶,擺一盤瓜子點心,一邊品茶一邊聽80后說幾小時相聲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嘻哈包袱鋪的演出票價便宜,而且注意吸引年輕人,網絡上的流行語和時下的新聞事件都會巧妙地穿插在傳統相聲里,把時尚和逗樂融于一爐,大有新派相聲的味道。
嘻哈包袱鋪的80后們喜歡拿出國說事,但是很遺憾沒有說那段著名的《地理圖》。這個段子德云社是有的,雖然改良了,加了很多惡搞,但那段最得瑟的貫口還在。從一句“從北京這兒出德勝門”開始,說遍國內,再說國外,嘴上周游列國一圈,最后從通州回到北京。幾百個地名,抑揚頓挫,鏗鏘動聽,一氣呵成,一貫到底,你不叫聲好都不行。這就是傳統相聲的精彩之處。
說到地理相聲,還有一段知名度更高的《新地理圖》,堪稱經典。據說是馬季先生積攢了幾十年的知識,只用一晚上寫出來的,大師不愧為大師。《新地理圖》出彩不在貫口,而在于文字游戲,取地名的諧音串起來編了一段世界環游記。“你出國干嘛去了?看我姨去了。你姨是誰啊?夏威夷(姨)!”第一個包袱就讓人忍俊不禁。還有:“房子建造得非常講究。地上鋪的都是比利時(石)。上面還鋪了一層巴基斯坦(毯)。那柱子一根根的全是克里木。墻上全抹的是安徽(灰)。房子上五顏六色的全是日內瓦。”“他們用當地的方式歡迎我。我哥哥都吹起了好望角。我妹妹她們都敲起了開羅(鑼)。我姨親自打起了曼谷(鼓)。我們一起唱起了圣地亞哥(歌)。忽然我眼前一片慕尼黑。停電了。”若是在茶園兒里,臺下已經是一片“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