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華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師不但要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想方設法使學生逐漸自求得之。”由此而見,“導”較之“教”更為重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全過程。如果教師能從小學教學的特點出發,注重實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優化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發展其創造性思維。但是,縱觀今天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導入”環節的忽略;“啟發式”實質的變相;探究與創新的缺乏,課堂結尾的匆忙;板書的信手涂鴉等等。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具體實現優化,仍然是廣大教師孜孜以求的熱點問題。
一、組織教學(即課堂導入)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樣重要。開頭寫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教師能否抓好上課的開頭,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
課堂的導入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符合教學的目的;符合教學內容本身的科學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型的需要入手;導語要短小精悍;形式要多種多樣。
我們設計并總結了以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入方法:連接舊知導入法,以德導入法、生活導入法、趣味活動導入法、設置懸念導入法、激趣導入法、繪映圖示導入法、提出異議導入法、利用思考導入法、剖析中心詞導入法、聯想導入法、直接導入法、創設情境導入法、檢查提問導入法,聽、說、寫、練導入法等等。
教學“比例尺”時,我們運用了設置懸念導入法。教師說:“現在考試,學生出題考老師好不好?”學生一聽有了興趣。教師說:“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相信嗎?”學生紛紛上臺度量、報數,教師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對應的實際距離。學生這時更感到奇怪,都說:“老師您快告訴我們吧,您是怎樣算的?”教師說:“其實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幫助老師,你們知道它是誰嗎?想認識他嗎?”于是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例如,在教學“整數減法中連續退位”時,我們運用了生活導入法和情境導入法,教師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有一個小朋友要買一支8角錢的橡皮,他身邊沒有帶零錢,怎么辦?”學生說:“給一元錢去找。”教師又說:“他也沒有一元錢呢?”學生說:“給十元錢去找。”老師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討論,十元錢怎么找法。這樣從生活經驗引出新算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連續退位的算法,通過類似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總之,教師在新課導入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優化教學方法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進行,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有助于驗證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教學手段的優化,要掌握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雙重特征。筆者就以下兩種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體會。
1.樹立“啟發式”課堂提問。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口、手、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覺努力地獲取知識。“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外在的表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問題,就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如果能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就能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因此,廢止不恰當的提問,實現課堂教學提問的優化,不但要研究問題的類型、表達和提問的策略、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探討提問優化設計的標準與原則。
優化了的課堂提問應具備以下特點:目標的明確性,以教學目標為指南;層次的清晰性,根據需要按照教學程序、課堂結構精心設計;時機的選擇性,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教學視角來把握時機;方式的靈活性,類型要靈活多樣;內容的針對性,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關鍵性的提問;誘導的啟發性;難易的適度性;對象的廣泛性;角度的新穎性;學生的參與性。例如,在教學“在含鹽25%的鹽水500克中加入多少克水,使含鹽率降低到20%”時,部分學生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以指出:“這道題中什么是不變量?”引導學生抓住鹽的重量不變這一關鍵展開思路:鹽的重量→現在鹽水重量→加入水的重量,即400×25%÷20%-400=100(克)。
2.開展“探究性”活動學習。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使學生獨立學習、自行發現問題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它特別強調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它要求利用課本和教師提供的材料信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進而形成正確的結論與概念。該方法的倡導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實現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最可靠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去“發現”、去“探究”并解決問題。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呢?第一,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后向學生說明發現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第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積極做好引導工作;第三,學生進行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需要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進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幾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探索的問題,把初探、交流中獲得的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從小到大,由淺入深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最后,教師可讓學生把探究出的結論等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際中去,從而進一步驗證和鞏固所獲知識。例如,我們在小學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時,課前,學生自己先分好探究學習小組,教師準備好教具、小組學習材料、輔助教學課件、記錄本等。緊接著根據所提供材料和教師的要求,學習小組共同想辦法,探究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后小組再一次相互交流。最后推導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一重要結論。隨之而來便是學生鞏固練習,驗證結論的同時,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如,計算房屋裝修所需材料的面積等。其實,學生在探究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過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協作性,思維的創造性都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誠懇的評價,學生感到學習的無限樂趣,真正體驗到教學的價值。
三、結尾小結是優化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較為重視一節課的開頭和過程,往往忽視課堂教學的結尾環節,沒有達到有始有終的效果。而設計好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能幫助學生總結重點,理清脈絡,加深記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鞏固當堂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也可以為后續課題埋下伏筆,激發學生進一步探討的興趣。結課的方法除了對全課歸納總結、引申拓寬、與后續課承上啟下外,還有一些方法。我們設計了以下小學課堂教學的方式:梳理內容法、歸納總結法、首尾呼應法、畫龍點睛法、討論結尾法、引優結尾法、活動結尾法、對比結尾法、延伸開拓法、競賽結尾法、展現成果法、預告結尾法、練習鞏固法等等。
例如,學完用算術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應用題的知識,我們采用了對比結尾法,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后,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分析、討論“用兩種方法解應用題時,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學生在四人小組討論中,根據自己的解題經驗,各抒己見,對問題進行梳理和概括,最后取得統一的結論,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于用算術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應用題的方法、步驟更清楚,選用解題方法更靈活,牢固地掌握知識;又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筆算知識時,我們運用了懸念結尾法,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進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時,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計算比較簡便,也就是除數的個位上的數是1、2、3的,通常用‘四舍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除數個位上的數是7、8.9的一般用‘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試商。如果除數個位上的數是4、5、6的,用什么方法來試商比較簡便呢?”我們下節課就來研究它,在前一節課的結束時間提出問題,不但預示了下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預習也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兩節課過渡自然,銜接巧妙。
四、板書設計是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板書,就是通過書寫演示板(黑板、磁性板或白板等),出示文字、符號、圖表等書面語言的一種教學手段。數學課的板書,是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教學的內容,引導和調節問題解決的思路,指導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數學課的板書要求做到:語言精確,富有科學性;書寫優美,富有藝術性;設計獨到,富有創造性;言簡意賅,富有啟發性;條理清楚,富有系統性;重點突出,富有鮮明性;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有的放矢,富有針對性。
例如,在學習分數、小數、百分數互化時,我們設計了以下的板書用來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例如,教學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時,下面的板書,把有關角的知識和技能逐一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看了一目了然: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
優化了的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能力。但優化課堂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也不能像機械轉動一樣,按照固定的程序進行運轉,而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善于挖掘教學方法并對它進行創造、加工,靈活地運用于優化課堂教學實踐中。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片海,優化的課堂教學是一葉小舟,泛舟于海,其收獲必源源無窮。
參考文獻:
1.周玉仁.《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
2.周冠生.《素質心理學》
3.閆承利.《教學最優化實施通論》
4.林崇德 葉忠根.《小學生心理學》
5.王道宗.《學習的基本理論與教學實踐》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