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杰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要目標,滿足每個學生發展的基本需求。在物理教學中應逐步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一、采用情感激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師愛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線,也是教育的潤滑劑、催化劑,它應滲透在教育的全過程。教師要細心地去捕捉學生身上瞬間閃現的火花,及時地贊美他的閃光點,有時老師的一個眼神、微笑、鼓掌,都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讓他們心中充滿美好的憧憬和理想。這樣才讓學生喜歡物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創設情景、開拓思路、自主討論、取長補短
在物理教學中,老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開拓學生思路,讓學生在自主討論中完成。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安全用電》這節課,老師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電實例讓學生討論,哪些符合安全用電規則,哪些違犯了安全用電規則。通過討論,使學習氣氛活躍,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從而獲得了安全用電的知識。又如,在做奧斯特實驗時,邊做邊提出下列問題:(1)導線上未通電前導線旁的小磁針北極指向什么方向?(2)導線通電后,小磁針北極指向什么方向?(3)斷電后小磁針北極如何轉動?(4)改變導線的電流方向,小磁針北極指向是否改變?這樣,通過一連串的發問,將學生帶入一個不斷探索的情境中,從而使學生理解并建立起電流的磁場概念。引導他們自覺地進行討論、分析、比較、綜合、歸納,順利地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和統一,提高了學生思維的自覺性。
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實驗設計是一種要求較高的實驗能力,它的主要過程為:提出實驗課題,設計實驗方案,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實驗操作,對實驗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在設計實驗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例如,在學生學會了通過實驗方法計算浮力大小的知識后,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實驗驗證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與物體所處的深度是否有關。由于學生已學會彈簧測力計來測量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從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分析,并設計出實驗裝置:首先用彈簧測力計和細線測出石塊剛好浸沒在水中時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讓石塊逐漸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通過實驗對此而得出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所在水中深度無關的結論。通過對可行性實驗方案的討論設計,拓展了學生思維,增強了創新意識。
四、把實驗課堂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物理實驗操作是學生學好物理知識的基本技能,實驗過程是培養學生使用各種實驗器材來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在“測平均速度”的學生實驗中,實驗要求學生會用鐘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時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這個實驗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和填寫實驗報告。通過這個實驗,學生除了學會正確使用鐘表和刻度尺,學會自己調節和改進實驗裝置的操作技能之外,還學會了處理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為了使學生在實驗操作的樂趣中培養觀察能力、得到科學知識、提高基本技能,我們還可以自行將部分實驗精心包裝游戲化,如小魔術、趣味小游戲、小制作等。
在物理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大膽探索,大膽嘗試,讓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實踐證明,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能有效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的學習,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陳官屯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