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麗
課堂40分鐘畢竟有限,如何能讓學生在課下也喜歡學習生物,在生活中去實踐和探索生命科學的奧秘,才是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初中生物作業設計的精髓。然而多數教師依然僅僅重視作業的短期功利而不顧及長遠的教育,老套地利用單調乏味的抄寫形式(方便布置作業),鋪天蓋地的習題和試卷(容易評價),導致學生的厭煩情緒和身心疲勞。那如何從為學生減負、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角度出發來創新生物作業的設計方式,以達到激發學生熱愛生物學習和提高主動探究創新能力的目的呢?
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結合生物的學科特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嘗試設計開放而有生命力的作業,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思維和實踐能力、探究意識和生態道德,使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都得到了發展。現將我的做法闡述如下:
一、放手作業布置和完成權,誰的作業誰做主
我努力克服以前那種“唯恐學生學不會、擔心學生選不對、學生多寫多練我就放心了”的老思想,在布置作業時,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地把作業的布置和完成權力下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和交流來商議布置全班或者本小組的作業。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情況,自己去決定“做什么、怎樣做、做多少”,老師要給學生以必要的方法指導。經過長期的實踐,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的能力大大提高,而這樣做最奇妙的是,他們不覺得這些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任務了,而是他們自己愿意這樣做,學生感到這樣做是自己在為自己的生物學習作主。一開始,我要求要“立足課本,學會你應該學到的”,學生給自己布置的作業就很有局限性,多為記憶課本上的重點內容或完成課后練習等。我問他們:“能不能布置點更有意思的,而且和學習內容有關的作業呢?”學生就開始了更有深度的思考。后來,就有學生給自己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每周通過查閱資料,認識一種生物,了解它的特征和價值”;“出一份期末試題”;“調查自己居住的小區和附近幾個小區的綠化狀況,計算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比”;“自制一個氣孔開閉的模型”……當時我看到這樣的作業時,我心里浮出的是“后生可畏”這個詞。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總會有問題出現:有些學生偷懶,給自己布置的作業分量很輕,或設計時想的很好,可做的時候敷衍了事。針對上述問題,我將各小組的作業交換評價,并對作業的設計(點子)、完成的過程(付出量)、收到的效果(實效性)評出等級,對于綜合評價后等級最優的作業小組給予表揚,定期展評。經過這番探索,學生轉為主動收獲知識的人,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身心負擔,更有利于學生自覺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拓展多元空間,增強實踐性和探究性
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實踐才能出真知。然而現在學生普遍存在動手實踐能力差,不愿意吃苦等問題;老師又喜歡抓住一本同步訓練不放手,導致知識與生活脫節,作業形式單一。針對這一點,我堅持:設計生物作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放的大課堂中利用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進生存體驗。
根據這一點,我和學生通過交流,設計出一份份精彩的貼近生活、學有所用的生物作業,并通過這些作業,改變了學習方式,拓展了學習資源,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例如,作業“給媽媽做一份營養午餐”,并記錄準備過程、母親的評價和個人的體會。學生剛剛學完了《均衡營養與合理膳食》,正覺得所學無用武之地時,這個作業及時地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懂得了感恩父母、節約糧食、健康飲食,可謂一舉多得。又如,在剛學過《空氣質量與健康》一節后,同學們設計的作業是:“調查5個家庭的吸煙者的年齡、煙齡、每天吸煙量,以適當的方式向其講明吸煙和被動吸煙的危害”,很多學生周一回來的時候,得意的對我說:“沒想到我爸居然答應戒煙(或少抽煙)了!”這樣的作業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通過我們的學生實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在學過《傳染病及其預防》后,“搜集艾滋病的相關資料,出一期有關的宣傳報,讓大家關注并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讓學生們和周圍的人懂得在珍重自己的同時,盡自己所能去關心、援助他人。另外還有“參觀防疫站”“我是家庭小醫生”“感受一小時的孕婦生活”“假如我是個盲人”“種一棵樹”等等作業都讓學生受益匪淺又樂在其中。
三、彰顯學生個性,體現層次性
“如果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點都表現出來,就會在學生的發展上取得很大成效。”(贊可夫)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舒展,感受自我價值的存在,就要靠彈性大、個性化的作業設計讓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同學都能吃飽,吃好。
例如,在學過《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一節后,我們的選做作業是這樣呈現的:以下作業,請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實際情況,任選1~2題完成。
1.喜歡上網的你,不妨通過查閱資料,明確目前常見的處理廢電池的處理方法,并對其進行比較;
2.喜歡探究的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證明廢電池浸出液或酸雨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3.喜歡勞動的你,統計一周內自己家里一共用了多少個塑料袋,思考如何減少自己家庭所用的塑料袋的數量,寫出計劃并付諸行動;
4.關注環保的你,調查研究本地垃圾處理方式與日、德等國的差距,討論適合本地區的垃圾處理方式,并向環保局提出合理的建議;
5.愛繪畫的你,不妨把環境保護問題變成生動形象、寓意深刻的畫面;
6.愛閱讀的你,可以精讀一下《寂靜的春天》或其他同類作品,從中選出觸動你心靈的段落,寫出你獨特的感受;
7.熱愛公益活動的你,可以和你們小組的同學一起,在商場前向大家宣傳“保護環境,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8.將來能當市長的你,可以對本地環境的污染情況進行調查訪問和實際考察,并撰寫調查報告,并擬訂出保護本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
這樣的作業設計,圍繞環境保護這個主題,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有機地結合到作業中,巧妙地鼓勵學生彰顯個性,發揮特長,為他們充分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做這樣的作業過程中,學生在不斷收獲著成長的快樂,怎會不愛?
綜上所述,生物作業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復習鞏固課上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在生活運用所學,通過親自設計、探究實踐、討論交流逐步生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在體驗和內化的同時規范行為、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良好的作業感受,使“三維目標”得以和諧統一的實現。另外,老師的引導和幫助、恰如其分的評價和表揚,都能不斷激起學生對學習生物、完成作業的熱情。這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視角去琢磨,只要探索,就有發現。
作者單位:淄博市桓臺縣實驗學校